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策略
摘要:在强调综合素养教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改革新背景下,将更多的学科元素纳入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体系极具现实意义。基于此,首先围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挖掘音乐育人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积极意义;其次,从生本性、适宜性、多样性三个角度入手,探讨了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实施原则;最后,结合情境式导学、目标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部分,提出了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教育;跨学科融合
现阶段,我国教育建设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提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策略,既有助于提升音乐教学本身的质量与效率,也有助于实现音乐课程资源价值的开发与利用,进而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积极意义
所谓“跨学科融合”,即以一个学科为核心,调动多种学科资源解决教学问题,并实现多种学科元素的过程渗透与教学输出。从初中音乐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积极实现跨学科融合,富有多种积极意义,具体如下。
首先,跨学科融合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融合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更深层次、更高效率地感受音乐情感、理解音乐内容、掌握音乐知识,从而达到多学科联动的教学辅助效果。其次,作为人类文化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极强的复合性与包容性,任何音乐作品都有着人文、社会、历史、地理等多种背景作为基础或支撑。所以,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助于将音乐中蕴含的知识信息、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并使其转化为推动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养分,从而在丰富音乐育人价值的同时,顺利实现“五育并举”。最后,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动的教学场景下,无论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思维方式,还是学生看待知识、技能的角度,都会发生正向的发散变化。这样一来,便能达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效果,为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拓展更宽学习思路提供助力。除此之外,跨学科融合教学十分注重学生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内在素养的培育引导。所以,在深层次地感受音乐情感、体验学习活动后,学生的人格素质也能发生积极改变,如形成爱国热情、树立合作意识、树立探究意识等。
二、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实施原则
为了保证跨学科融合策略的落实质量,在开展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工作时,需要注重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生本性原则。在传统时期,很多教师更倾向于采取单向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学习的角色当中,既不利于学生完成深度学习,也很难调动学生理解课程知识、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在基于跨学科融合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严格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注重引导学生迁移并保持在课堂主体的地位上。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构建教学情境时,要以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特点为导向,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学得进、学得会、学得快;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建立课堂交互关系,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认知、主动思考、主动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适宜性原则。在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保证教学的适时、适度、适宜尤为关键。一方面,在规划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实践时,要做好艺术、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元素的适宜性纳入,保证音乐学科处于本位,以保证初中音乐课堂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在“双减”政策下,需要科学控制单节课堂的知识体量、活动强度,并保证教学节奏适当、教学速度适中,以免学生出现跟不上、记不牢等问题,或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负担或心理压力。
第三,多样性原则。结合既往经验来看,若教师长期使用僵化、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注意力,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课程知识的表现力与感召力。同时,为了满足跨学科、多类型知识信息的呈现与渗透需求,初中音乐教学也需要做到多元创新、动态优化。所以,在开展教学实践时,教师应坚持多样性的工作原则,既要实现多种学科教学的融合落实,也要掌握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初中音乐教学跨学科融合的可行策略
(一)善用情境,实现教学导入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导学阶段十分关键。若教学导入得当,不仅能使学生对课程主题、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了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保持主动性创造有利前提。从这一角度来看,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础,实现课堂情境的合理构建,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导入效果。例如,在带领学生学唱戏歌《唱脸谱》前,可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京剧节目片段,并鼓励学生分析京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扮相特点。其后,再向学生提出“请你猜一猜,脸谱和角色之间有什么关系?”“色彩是京剧脸谱中重要的元素,你都见过哪些颜色的脸谱?”等问题,由此引出京剧脸谱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在多媒体资源与课堂问题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感官、思维均能被灵活调动,音乐课堂也能够顺利形成以京剧脸谱为核心的综合情境。最后,再将歌曲《唱脸谱》引出,并与学生一同进行欣赏与学唱。如此一来,一方面能通过情境渲染、导学驱动,使学生主动化、沉浸化地学习课程内容,进而将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色彩审美能力,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美术学习提供有力支持,达到跨学科融合育人的理想效果。
(二)巧用背景,提升知识含量
一个音乐作品的创作完成,与其作者经历、思想以及相关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巧用背景资料,能够将更多的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并实现多种学科的有机融合。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学唱《长江之歌》时,可从艺术、文学、地理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在艺术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歌曲节奏韵律、曲式结构以及演唱情感的美进行感受,从而直观化、深层次地理解音乐艺术的复合魅力。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线条、图形等形式,将旋律起伏、节奏强弱、情感浓淡呈现出来,进一步达成音乐美与图像美的结合输出。在文学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长江之歌》的歌词视为一首优美的现代诗,并与学生一同解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等词句,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同时,学习押韵、抒情等文学表达技巧。在地理方面,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述长江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并在普及相关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主观情感。再如,在带领学生赏析戏歌《唱脸谱》的歌词时,教师也可为学生普及窦尔敦、关公、曹操、典韦等人物的文学形象、历史形象,从而将文学教育、历史教育融于音乐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