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教学中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
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培养需求也变得更多样化。很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来获得一技之长,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和边界。而乐器作为艺术培养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学科,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其中包括钢琴、小提琴、笛子、竖笛等乐器。竖笛的表演往往是和其他乐器一起进行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掌握演奏技巧,还需要不断练习以及学会与其他乐器进行配合,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音乐属性和音乐价值,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以及提升学生在表演合作过程中的配合能力。
关键词:竖笛教学;中学生;合作演奏;能力培养
任何一门乐器的学习都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它是一个漫长且重复性极强的过程,对于竖笛的学习也不例外。音乐本身更加倾向于抽象的表现,包括乐感、音准,这些东西在表达的过程中很难进行准确的表述。竖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表演者与团队之间合作演奏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竖笛在整个表演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在节奏中的呈现形式,让学生慢慢了解竖笛的演奏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演奏。
一、竖笛教学中有助于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融合乐器课程内容的讲解是近些年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而竖笛作为一种性价比高、携带便捷、音色优美的乐器,运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融合了竖笛教学的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教师开展音乐教学工作的方式和手段,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及教师的推崇[1]。尤其是在课程教育改革的推动下,音乐新课程的理念非常强调,借助音乐艺术进行集体化的表演以及开展表演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以及在群体表演中的协调能力。另外,使用竖笛作为一种集体教学的乐器,还可以通过齐奏、合奏等形式来参与到音乐表演活动中,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更有参与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力。
二、竖笛教学与合作意识培养的形式
(一)采用“合作齐奏”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用乐器进行齐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合作形式,要求学生在演奏过程中保持均匀的力度以及相同的音高。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及协作就成为主要的要求,所以整体演奏要比独奏要求更高,不仅要顾及自己的演奏,也要注意其他同学的演奏。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之前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所以能够很快掌握竖笛的吹奏技巧,但是也存在一些节奏较慢,无法跟上集体步调的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在演奏时只顾自己表演而不注意别人,只依照自己的节奏吹[2]。其中不乏基础不好的学生,本来就有自卑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进度较慢,一旦合奏就更难跟上整体进度。初中阶段的学生,难免有一些调皮捣蛋的,他们更加倾向于个性化的输出,所以在演奏时常常会发出怪声,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继而让整个演奏变得杂乱无序。那如何才能实现有序的演奏呢?这就需要每个同学遵循规律,相互团结,相互合作。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制同学们在演奏过程中的状态或是音调,然后给他们重复地进行播放,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的表演是否好听、优美,之后让他们自己进行评判,如果觉得不是很优美,那么如何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引导他们去进行协作,相互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去感受,去思考,达到良好合作的目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表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奏练习,然后再进行小组形式的表演比赛,并进行评比。在完成小组练习之后,再以全班齐奏的方式进行练习。在这种不同形式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为师,彼此交流、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他们去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最终能够让班级的乐曲演奏变得更加整齐和谐。此时,教师再一次对他们的演奏进行录音,让他们自己评价演奏的曲子,当最终呈现形式达到预期之后,每个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此时,相信每个同学不仅获得了演奏方面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了如何通过合作来协调彼此,明白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优先级,慢慢地在练习中形成集体意识感[3]。
(二)使用“合作接奏”的形式来提升合作能力
“接奏”就是依照乐曲中的乐句对其进行划分,通过每个人演奏不同的乐句,最终以合作的形式来演奏完整的曲目。这种步骤的演奏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曲式的差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步骤的均衡感。比如,在进行《念故乡》的吹奏练习中,歌曲对于手指的变化需求较多,且变化要求较快,学生一时间很难达到要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练习的方式,教师让每个小组单独进行乐句的练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4]。通过这种合作接奏的演奏形式,一方面,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演奏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降低了吹奏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接奏的练习方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乐器的吹奏技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更有利于营造出一种和谐、有序的课堂学习气氛。采用接奏形式演奏的乐曲多是学生之前学习过且相对熟悉的曲目,这些曲目在他们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会让他们更容易产生共鸣,在吹奏期间也能更快上手,激发学生的演奏乐趣,提高他们的表演积极性。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通过“合作合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很多乐器可以进行独奏,但是合奏的表演形式不仅要求个人的技术得到提高,同时也要能够培养与他人的协奏能力。所以在音乐教学中采用合奏的演奏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合奏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声部演奏中去感受更加丰富的音乐层次,体验音乐形式下的不同音乐情感,也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合作过程中慢慢地建立合作的认知:独木不成林;而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激起真正的浪涛。
1.创编简单的二声部合奏
通过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乐器的基础知识且每个学生能够简单地演奏一些歌曲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二声部的创编教学。比如,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演奏包括《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乐曲之后,证明学生掌握了基础的竖笛演奏技巧。而这些乐曲相对简单,音色比较单一。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第二声部的编辑,编奏过程只要求一个单音即可。虽然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和声,但是经过教师加工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二声部的乐曲[5]。此时再让学生进行合奏,让学生去感受不同的演奏效果。在教学时,可以采取演奏—听曲—评价的阶段模式。演奏主要是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吹奏,当教师吹奏第一声部时,那么则由学生完成第二声部。当然,也可以选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想要表演的声部。听曲,则主要是对演奏乐曲进行反听,引导学生去听不同旋律声部以及其他伴奏声部的不同音响。而评价则是在听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配合出现的问题,则可以直接由学生来进行评价。一方面,激发了演奏者想要演奏成功的迫切感,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乐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现演奏中的不足和有待提升的地方,也能够了解配合工作的重要性。当然,音乐本身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并发散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在课堂中引导他们对音乐进行探索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同时进行创作。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是必然的过程,学生可以相互学习、模仿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应用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所表演的方式呈现的效果也各有不同。通过不断的演奏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灵感,并增强与他人之间的配合能力,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增强集体的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