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乐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中学民乐团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家进一步重视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此背景下,湖南师范大学结合虚拟仿真技术及《中小学乐队编配》课程中民族管弦乐章节,并依据课程的人才培养需求搭建了《民族管弦乐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下简称为《民管虚仿》)平台。此技术虽已逐渐普及,但在中学中应用较少,尤其是文科类课程中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跟进国家美育发展要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构建“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加强中学民乐团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基于此,本文以《民管虚仿》平台在中学民乐团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结合实践提出音响听辨、节奏创意等训练方式,并制定合理测评体系进行详细论述,以求对传统中学民乐团教学模式进行补充,促进中学美育发展。
关键词:中学;民乐团;教学;虚拟仿真;应用
民乐团的组建和规范化管理是以科学育人为依据,同时也是以美育人为保障。[1]中学民乐团的训练以青少年为对象,意在增强中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加强中学民乐团的教学符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心思想,有利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的根本目标。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2]将其推广至高校实验室中的任务已逐渐完成,但在中学教学中应用较少。对于中学第二课堂的建设,虚拟仿真技术有一定的可行优势,且完全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一、《民管虚仿》平台在中学民乐团教学中的现状
(一)传统中学民乐团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中学民乐团注重面对面教学,因此对于场地、时间、人员、乐器硬件设施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在场地方面,一般中学校园能够容纳整个民乐团排练的教室数量较少,而标准民乐团人员配备在60人左右,因此在教学前需要做好场地预约等工作。其次,在时间与人员方面,由于中学文化课程压力,学生的艺术实践时间较少且难以统一,而民乐团教学在声部缺人的情况下无法正常进行。最后,由于购买与维护民乐团所需乐器(教具)成本较高,一般中学难以做到人人拥有好乐器,从而导致学生实际训练体验较差。受到时空影响等限制,传统中学民乐团教学模式亟待更新升级。
(二)《民管虚仿》平台的应用优势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化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3]《民管虚仿》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师范认证核心课程《中小学乐团编配》,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理论的智慧产物,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扩展性。因此,可将虚拟仿真教学作为传统系列化教学手段与活动的补充。[4]首先,《民管虚仿》平台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场地制约的问题。由于《民管虚仿》平台中包含“理论知识”“民乐鉴赏”以及“编配模拟”等模块,因此可以解决排练前期学生对乐器的认识及乐器听辨、乐器组合方式等知识的学习。并且,《民管虚仿》平台学习只需登录互联网,无须时刻进入排练室进行训练。其次,《民管虚仿》平台的应用能够解决时间与人员的制约问题。通过《民管虚仿》平台,能够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对于课前预习及课后总结有着很好的帮助,而平台音响资料及乐器采样均由顶尖演奏大师进行实录,尽可能帮助学生还原乐器真实听感,解决线下教学中人员不足的问题。最后,《民管虚仿》平台音响资料翔实,赏听环节的拓展材料也经过严格筛选,各民族乐器样貌精美音质还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解决线下教具成本较高的问题。
二、结合《民管虚仿》平台进行中学民乐团教学
首先,笔者曾以湖南某中学为例,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得到如下数据:希望学校成立西洋管弦乐团的人数占37.8%、希望学校成立合唱团的学生人数占28.3%、希望学校成立舞蹈团的学生人数占19.8%、希望学校成立民乐团的人数占14.1%。其次,通过对中学音乐教材的教研备案,发现其中单独配比给民乐团的内容较少,而教师能通过教材挖掘出并运用于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潜在内容较多。为此,笔者决定结合民乐团、中学生身心及教材编排等特点,拟定8个课时在实习课堂上从节奏创意、音响听辨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同时辅以《民管虚仿》平台以便更好地实现专业训练效果。
(一)音响听辨训练
音响是外在的联想因素,人们通过音的高低、强弱、快慢、连断、跳动以及和声的音响效果,调动个的人情感情绪。[5]将作品进行完整呈现,是中学民乐团教学排练的目的之一。想要对作品进行完整呈现,先要拆分其各部分,自然包含音响听辨的训练。这一训练不仅包括对各声部乐器音色的听辨,亦包括各种不同组合的音响效果听辨。
谱例1《春江花月夜》片段
首先,基本乐器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民管虚仿》平台进行自主式学习;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可通过师生互动、乐器连线游戏巩固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最后,挑选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乐曲,进行声部组合的听辨训练。在寻找谱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教材中虽然有《春江花月夜》的学习内容,但是拓展却是以演唱为主要学习方式。而在《民管虚仿》平台的帮助下,完全可以制作出不同声部组合的民族管弦乐版本的《春江花月夜》,并让学生进行沉浸式演奏、录制及声部听辨。如谱例1所示版本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辨别琵琶和古筝的音响效果。
(二)节奏创意训练
“节奏、曲调、和声”并列,为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是音乐中最早出现的要素。[6]在不同的声部部分相互组合的过程中,节奏的长短、动静等搭配是整体观感形成的关键部分。通过对不同节奏节拍律动的感知,最容易刺激人们的欣赏感官,也能够最为集中地反映乐者音乐感。[7]
节奏创意训练从学生的好奇与求知心理出发,将排练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型抽取出来,并挖掘其与动机的关联性,对节奏进行编号。随后将学生按照拟定的乐器组进行分组,并让组与组之间完成节奏的编号拼接,结合身体进行各自创新的节奏展示。如谱例2中分别有“X———、X、XXXX、X——”四种节奏型,那么就由弹拨、拉弦、吹管组内的学生,分为四个声部进行排列组合,完成节奏创意的编排,随后通过《民管虚仿》平台实践录制、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互动与创新能力。
谱例2 谱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