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音乐课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析

作者:江苏省泰兴市湖头初级中学 唐红美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点击:

  摘要:音乐作品或音乐活动的创编、表演和欣赏,从本质上讲都属于创新创造。音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发展和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提出了建立开放民主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的创新观点与创造成果、加强学生的音乐创造实践等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策略。

  关键词:音乐课程;创新能力;学科实践;操作策略

  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是崇尚学科理解、创造与实践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将学科学习转化为学科探究与创造,由此发展核心素养[1]。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音乐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进行探究与创造,并要积极创设机会、搭建平台供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帮助初中生成长为重视实践创新、适应未来生活的有用人才。

  一、建立开放、民主的师生关系

  开放、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音乐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体验美妙音乐的获得感[2]。在音乐课程的具体授课阶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在音乐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上课时保持亲切自然、开放包容的教学态度,会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时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配合度和参与度降低。因此,音乐教师应把控好心态,保持积极情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勇敢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在歌曲演唱、乐器演奏、即兴创编等活动中展现个人对的音乐理解。

  比如,在欣赏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歌剧《图兰朵》选段时,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公主图兰朵的形象,而对于侍女柳儿、中国大臣平、流亡鞑靼国王帖木儿等人物形象,教师也不能只给一种答案或标准限制学生,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收获自己的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建立判断美与丑、爱与恨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与雕塑、舞蹈等视觉艺术不同,音乐是一门重视听力训练、乐感养成的听觉艺术。如何将听觉体验转化为视觉体验,将声音、旋律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情境,将音符、曲调转化为饱满的情感和文化,想象和联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学生是天生的幻想家和创造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说,离开了想象和创造就难以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的演唱、弹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的讲解与示范,应注意使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形象的、有趣味的音乐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获得确定的语义理解和具体的形象感知。同时,引领学生将所学音乐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在唱歌、识谱、弹奏乐器、即兴创编等音乐实践中的想象力发挥创设更多的“刺激源”和“催化剂”。

  比如,在讲解“气息支持点”这一音乐知识时,音乐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处于一棵参天大树之前,此时若只关注枝叶,而不注重树根或直接砍掉大树根部,就会导致树木枯萎,因为切断根部会导致养分供给不足。其次,比较不同学生呼气、吸气的情况,在对学生青筋暴烈或面不改色的体态观察中,分析有无找到气息支持点的两类学生,让学生体会用气息唱歌与用声带唱歌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吸入自己体内的气息转化为蓄水池中的水流,只有科学控制流量,采取缓吸急呼、缓呼急吸、缓吸缓呼、急吸急呼等方法指导发声器官运动,才能完成动听又动人的声乐演唱。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有音乐作品都是从无到有的,一切音乐实践都是可以个性演绎的。声乐可以分为通俗、民族和美声三种主要唱法,器乐可以分为电子琴钢琴口琴以及古筝二胡、琵琶等吹弹方式。音乐课程具有创新创造的无限空间,自然承载了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任务。依据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吉尔福特的创造性思维理论,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和指导实践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求异性、灵活性、联想性4个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感受音乐美、演绎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综合素养。基于此,一方面,音乐教师可以顺应苏少版教科书的单元结构编排方式,既要用好“活动和创造”章节中相对外显的创新元素,也要挖掘“表现和实践”“感受和欣赏”章节中相对内隐的创造因子。另一方面,音乐教师还可以把握歌曲演唱、作品欣赏、器乐弹奏和识谱写曲等不同任务,结合音乐实践中感悟、探究、表现、编创的不同进程,想方设法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比如,在教唱苏少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草原放歌》的过程中,音乐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本单元民歌《我的草原我的家》和《青藏高原》的差别,把握音阶、旋律、调式、使用语言和总体风格的异同,并鼓励学生采用一组学生演唱、一组学生伴舞的形式,基于歌曲的不同主题和情感创编舞蹈动作,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伴奏乐器,跟上歌唱组的旋律和节奏,放手让他们进行随性的演奏创作。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采取歌曲伴舞、歌曲伴奏的两种方式,可以触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舞蹈创编、曲谱创新的实践过程,既实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也达到了提升学生审美体验的目的。

  四、尊重学生的创新观点与创造成果

  “创新创造”被列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四大教学内容之一。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和困惑之处,针对其表现和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获得感。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音乐作品或音乐活动的创编、表演和欣赏的任何一个阶段,当学生表达创新的观点、展示创造的成果时,教师应采取激励性语言肯定、大拇指点赞、光荣榜激励等办法,巩固和扩大学生从创新观点和创造成果中得到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师生有必要密切关注音乐发展的形势和音乐流派的风格,并在音乐教学和实践指导中结合不同的音乐门类和学习任务,了解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特别是所在的这个时代的创新性成果,了解各音乐门类发展的程度,是开展音乐创新活动的基础[4]。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更新颖的观点、更有质量的成果。

  比如,在针对打击乐器进行创编实践时,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曲目主题选择自身擅长的乐器。对于抒情特征明显的音乐曲目,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碰钟、三角铁等乐器;对于曲风较为欢快且活泼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选择竹板、双响筒等乐器。选定乐器后再匹配具体曲目,设计打击乐器的调式与旋律,最终呈现相对成熟的音乐作品。而在教唱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红旗颂》时,音乐教师则应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力度、节拍、和声等基本音乐要素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上,在把握音乐艺术情感性特征的同时,激发学生音乐艺术的创造力。由于爱国主义情感的调动和融入,学生在演唱《红旗颂》时有的眼含泪水,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深情款款……展现出各自对于歌曲爱国主题和内在情感的创造性理解和表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