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可视化”教学策略实践
摘要:音乐中暗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音乐以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为主,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爱国元素以及集体主义思想,挖掘隐形的德育因素实现美育三重境,以“可视”化教学为抓手,让直观体验融入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多样化表达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笔者基于初中音乐课堂的现状,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可视化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于丰富的情境中感受抽象的视听艺术,触摸音乐家的灵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音乐;美育三重境;可视化教学
可视化教学是基于数据、信息和知识可视化的时代推动下,融入教学过程中,将音乐学科的艺术性、抽象性以及流动性直观地展示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影像、视频、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音乐知识,深度感知音乐内涵,创设丰富直观的情境体验领悟音乐的魅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可视化教学课堂的创建,让音乐这门“视听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一、现阶段初中音乐的教学现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学科因不被“重视”而导致依然出现“穿新鞋,走旧路”的教学现状。新的教育理论,因教师能力、课时限制、教材枯燥、学生兴趣不大等原因,呈现出“两张皮”,教师在各类学习、教研中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开展和应用却处处“受阻”[1]。
(一)重理论轻感受
音乐的美是什么?是春天哗啦的流水,是夏天燥热的蝉鸣,是秋天飘扬的麦浪,是冬天静默的飘雪。音乐中的美,是融入情境感知的灵动内心。而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教师被教学目标所制约,重视基础乐理的传授,学生于课堂教学中无法感受音乐的灵动气息,而被各类音符、节拍、强弱所困扰。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科目较多,音乐应为学生呈现的是欢动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于音乐的艺术中放松身心,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中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音乐理论知识犹如“天书”,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掌握一定的乐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中传达的情感。理论与实践,应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立足音乐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需求,较好地将理论融入实践中,不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是应于教学过程、实践过程中体会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正如蔡元培教授所说“礼为德育、乐为美育”,通过课堂教学真正唤醒了教育的本真,让教育内在的力量破土而出,而这股力量,就是“美育”[2]。
(二)注重形式忽视互动
虽然音乐学科并不属于中、高考项目,但很多音乐教师仍然被“应试教育”的模式所影响。一方面,多数教师接触的教育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与音乐教材中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的要求有关系。新课标中强调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美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是耳朵听到的,是手部可以触摸,身体可以感知,心灵可以达到共鸣的。而这是初中教师欠缺的,音乐学科在学校,以及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可有可无”的,随着课改及“双减”政策的推出,校园中举办了较多的以音乐为主的实践活动,以及跨学科教学理念的推行,音乐学科也逐渐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入,于实践中可以看出音乐的应用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时代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实质性地推动音乐教育落实“以美育人”的功效。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而是能够融合教材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注重课堂实效,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二、可视化教学于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唱歌活动,更不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重复过程,音乐活动具有多样性,它是基于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以及音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展开的。很多音乐教师都非常享受音乐课堂中的互动环节,学生于音乐中自如的表现,于音乐中表现出愉悦的表情,是教师感觉最幸福的时刻。这是音乐触及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能够获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将可视化教学融入音乐教学课堂,将打破传统教授课堂的枯燥性,于“三重互动”中,深度体验音乐的魅力。
(一)师生互动,转教于学
师生互动是最简单也是传统教学的方式,但区别于教师讲授学生复述的模式,可视化的教学环境,让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音乐是视听的艺术,但音乐也是审美的艺术,音乐是可以看到的,借助信息媒体技术,让音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已有的音乐知识,分析自己的感受,沉浸式体验音乐创设的氛围中。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打开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比如,在歌唱活动中,借助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歌词,潜移默化中感受歌词的诗意、趣味以及文化特性[3]。
案例1:《多彩的汉族民歌》可视化课前活动。
汉族民歌是民歌的一个种类,但汉族民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也有非常多的分类,基于产生和演唱场所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类民歌都有较强的特点,在教学前夕,教师以“我喜欢的民歌”开展小调研,借助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于班级群里分享自己喜欢的民歌的视频和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课前初步体验民歌文化。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以及音乐的融合,民歌也以崭新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的生活中。此项小调查,让课前学习变得“可视化”,拉近“民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和学生在群内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对音乐喜好,便于教师制定或者完善教学活动。
“学生不听你的课,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你的课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初中生于音乐课堂中多数表现出“懈怠”的情绪,对较为有深度的音乐活动参与性不强。教师找到学生的音乐兴趣,让过程变得可视化,在课前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于课堂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音乐是一门非常有带动力且富有魅力的学科,从课堂中激发学生深度了解音乐的积极性。我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这首歌有什么特点?这首歌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结合兴趣主动去探究,变教于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生互动,共性探究
生生互动的课堂环节,是音乐课堂中最活跃的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于情境中自主交流,达成情感的共鸣。交流有目的也有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可视化的交流环节,引导学生用多样的方法进行自主的探索,于欣赏感知、演示示范、探究表达等多个活动过程中,由小组基于主题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轻松自由的互学环境,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被展示,音乐无对错,学生于交流和示范的过程中梳理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