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困境与突破
当前初中教育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校不仅要向学生教授各个科目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教育得到提升。而初中音乐科目作为初中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已经逐渐引起校方和教师以及家长三方的重视,所以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也逐渐成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的关键。并且音乐对学生的内心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陶冶身心,还可以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开展学生个性化教育,甚至能够激发学生在音乐上的创作天赋。但是,音乐教学在当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和音乐老师产生排斥心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法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因此,我们要对初中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造。
一、学生的现状
音乐是一种声音符号,包含了作者的创作想法、思想情感,以及想要表达的价值观,是人类向外界传达自身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方法,同时,由于音乐这种艺术在传播时具有抽象性,在进行教学时无法在学生面前具象化,而初中生对音乐的整体艺术鉴赏能力还较差,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面临无从下手、无法消化的局面,无法切身体会到音乐背后的那些思想情感,导致其体会不到学习音乐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流露,而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乏味的音乐理论知识,那样只会使学生彻底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整体的音乐素养也无法得到提高。
二、教学理念的现状
当下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仅存在校方和教师的心中,这么多年也还刻在家长的心里,过分看重孩子文化科目的成绩,“文化课成绩好才是硬道理,考试分数高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仍然是普遍现象,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即使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了“艺术进中考”,但走个形式,临时抱佛脚即可,没必要花心思去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音乐课上太不值得。在学校进行文艺活动时,多数的学生家长可以接受孩子适当参加一些校园文艺活动来调节身心,但还是有部分家长,连学生参加最基本的校园文艺活动都极力反对,认为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学业,对未来的升学不利,导致学生从内心就形成音乐这门学科是不重要的错误认知。
三、学校对初中音乐的态度现状
目前,初中音乐课课时一周一节,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应试教育仍然在校方以及初中教师中存在较大影响力,导致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认为音乐这个学科是次等的、不重要的。这种对音乐学科的错误认知在城市里面的学校相对好一些,但在乡镇学校则较为严重,这种状况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初中音乐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硬件设备不足、中考升学为第一要务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导致初中音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学期期末考试,或者初升高考试之前,学生的文化课压力繁重,为了语数外等文化科目的考试成绩,音乐课不得不让位出来,被其他科目教师借用占用,这样的课程安排规则在现实中屡禁不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也直接影响了初中音乐的整体授课水平。
同时,目前的初中音乐学科的成绩评价还不够科学合理,学期最后的期末考试,有的随意唱几首歌曲、有的以笔试形式考查基础音乐知识、有的根据平时上课表现考勤来评定成绩。而这样流于形式的、敷衍走过场的考试制度导致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不抱期待,音乐教师也感受不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没有动力授课,音乐课就在这样恶性循环中,成为一个不受所有人重视的科目。
一、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进行音乐教学不但能够教授学生音乐知识,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而相比之前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大多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吹奏某种乐器,或是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技巧,这种枯燥乏味、缺乏乐趣的教学阻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在初中音乐授课中,大多教师往往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例如教唱、赏析、听歌,由于没有吸引学生投入课堂,也没有与学生充分互动,整体的参与度就不高,自然很难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更难以要求学生具备在音乐科目上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下。
二、教师音乐素养对初中音乐的困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也显得越发重要,这意味着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应学习当前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吸收优秀者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整体艺术水平,形成自己独有的音乐教学风格,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一方面也满足学生的日常艺术情感需求。由于校方和教师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初中音乐老师数量远远不足。虽然近年由于许多年轻教师的加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音乐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许多学校的音乐授课教师是不具备专业教师资质的,属于临时代课。代课老师由于没有正式编制的待遇,对音乐课的教学缺乏动力、不上心,存在应付交差的心理。所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初中音乐的影响
现阶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存在着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的问题,完全是教师来决定学生唱什么歌、如何唱,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体会不到学习音乐的乐趣所在。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进行充分的互动,不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知识有多少、对音乐方面的兴趣是否浓厚、目前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具体对哪些类型的歌曲感兴趣,从而师生之间存在严重的教学脱节,不利于其音乐素养的培养。即使师生之间存在一些互动,但方式基本单一固定,缺乏趣味性,基本情况都是教师提出一些关于音乐知识的粗浅问题,学生来思考回答,这种互动方式某种程度上则会降低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力度,学生自己形成对音乐的一些见解认知,也不能有效地向教师反馈,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建立科学的互动方式,那不仅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会减少,而且自身整体艺术鉴赏水平都不会有很大提高,很难发挥其在音乐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一、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不仅要对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以改进,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引导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知识储备量及其对音乐的鉴赏水平。例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初一下册的《难忘今宵》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熟悉旋律之后再教唱学生,引导学生去体会这首在中国老百姓中耳熟能详的、作为每一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闭幕曲,去发现去体会歌词中那些真挚情感,包括一家人团圆平安、合家团聚的骨肉之情,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爱国之情,对小家大国那充满无限未来的期盼之情,最后再让学生一起合唱歌曲,自我消化吸收,让其理解此歌曲的创作背景,体会创作者所赋予在歌曲中对国家和家人的深情祝福,加深对此歌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