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困境与突破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在初中教学中加入外国歌曲。虽然学生对于外国歌曲了解并不多,但已经具备了独立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一些外国的音乐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去了解外国歌曲的创作背景、演唱技法,然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的渲染,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授课来逐渐了解到外国歌曲的优美之处,然后通过和国内的歌曲作对比,比较其中有哪些独到之处,又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对比一举两得,可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就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国歌曲《十送红军》时,可以同时教授外国歌曲《喀秋莎》,通过带领学生了解两首歌的创作时间都同样来自二战时期,都表达了对本国军人的热爱崇敬之情,以及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痛恨之情,不同的是《十送红军》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军人的情感,而《喀秋莎》是通过战争中的家人亲情来间接表达对军人的情感,这些共同和不同之处的理解学习都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进行音乐授课,加深学生体会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也能拓宽学生音乐道路上的视野。
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
即使在新课改背景下,从西方音乐到我国民族音乐、交响乐和本土戏曲,音乐种类和曲目众多,我们都能够在初中音乐教育教材中找到,但是这部分音乐和当前的音乐流行趋势不相符,对当代学生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在课堂上教授这些歌曲很难提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相反,对于当下在学生群体之间所喜爱的流行音乐、说唱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音乐教材中却较为保守,很少涉及相关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本身对于音乐其实是抱有很大期待的,但是所学音乐知识中却没有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在学生群体之间很流行的《孤勇者》《逆战》等歌曲,这些歌曲传唱度高,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唱这两首歌,然后赏析歌词以及背后创作者所想要体现的价值观,可以得出两首歌都表达了创作者希望大家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靠自己,哪怕前方没有希望,但是却能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而奋斗下去。尽管未来似乎充满艰险,但是并没有向命运妥协,而是继续坚持生活,这种精神值得每个学生去细细体会学习,所以教师在教授初中音乐时,应该适当引入学生所喜欢的音乐种类和形式,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顺应学生的音乐兴趣,也充分尊重学生的音乐喜好,并且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三、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知识储备,吸收能力,学习进度等诸多方面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和差异性,师生之间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音乐的认识感受,所以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是学生非常需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改变自身在音乐学科上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来有针对性地授课,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更高,学习气氛更加活跃。从而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推动音乐教学模式的改变,并且在音乐课堂中,不同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教师通过提问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引发学生积极地投入音乐学习中来。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引导学生熟悉旋律之后再教唱学生,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此歌曲的填词者和谱曲者分别是谁?”“此歌曲是在什么时候创作的?”等,引导学生在歌曲歌词中去找寻答案,使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查询歌曲的相关背景资料,最后教师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歌曲的核心问题“《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的填词者闻一多先生当时创作歌词的时代背景是什么?”通过提出这一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在此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加深了对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理念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水平为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去突破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实现创新,则需要老师在实际音乐授课中,追随社会发展潮流,对其教学模式加以改进,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