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统整思维促素养生长——初中音乐单元大概念教学探索
摘要:音乐核心素养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大概念则为课程落实核心素养指引了方向。如何把大概念理论转化为以大概念为中心的单元教学实践,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共议的热点和共探的难题。本文立足初中音乐单元教学,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教科书为研究载体,探索大概念的遴选和表达,旨在统整教材知识体系、搭建学科概念架构、优化学习内容组织、建立优质认知结构,从而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生长。
关键词:初中音乐;大概念;统整;大单元;核心素养
音乐学科的深度学习是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式、主题化、情境中的教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课堂教学是达成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领域,因此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而当下,由于教师对大概念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教学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大概念的问题梳理
(一)重数量、轻质量—缺乏核心概念统领
以“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行进之歌”一课为例,有授课教师从追溯体裁根源开始,先介绍了进行曲的概念和历史,之后根据进行曲类别,在教材单元作品的基础上增加了《运动员进行曲》《胡桃夹子进行曲》等乐曲,引导学生结合丰富的律动感知进行曲的多样风格。整节课看似以进行曲体裁为主题,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无法正确区分进行曲与其他音乐体裁形式,更是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进行曲在发展中为什么会产生风格各异、种类繁多的样态,等等。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把多首作品整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就是新课程背景下所倡导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了。
以上教学由于仅关注到相关作品的联结,缺乏对进行曲核心概念的逻辑架构,因此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进行曲的特征及其发展进程中多风格、多样态产生的原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以及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课堂教学也要进行思维和形式的变革。
(二)重知识、轻素养—缺乏学科观念引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会请学生记录所听音乐的曲式结构,并以知识点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忆,但是换了另一首作品,学生未必会对相同的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样的情况还会出现在舞曲听辨、民歌体裁听辨、音乐所属地区辨别等学习中,虽然教师已经把音乐概念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就是不会迁移运用。
音乐学习离不开对学科知识的认知,但也不能只停留在结论性知识的传授上,应着眼于更高位的学科大概念与学科本质。当学生能够以学科的视角去解决“舞曲的灵魂是什么?”“民歌符号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是怎么构成的?”“音乐是怎样运用特定语汇来表现不同音乐体裁的?”等问题和事实时,素养才能逐渐形成。
二、大概念的文本理解
大概念一词源于国外,英文名为“big idea”,也称为大观念,已经有较长的研究历史,多位专家曾对其进行定义。如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一般观念”是指“基本概念和原理”;爱德华·克拉克在《综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方式》中指出,“观念”提供了构建自身理解的认知框架或结构;英国教育学家怀特利强调,“大概念”是理解的建筑材料;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威金斯将“大概念”描述为“车辖概念”;英国教育学家温·哈伦在《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中指出,“大概念”包含着人类对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所持的观点、科学对其他学科的价值等;查莫斯在研究STEM的大概念时,认为大概念可分为内容大概念和过程大概念……(见表1)
表1
基于以上学者对大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将大概念理解为学科的核心概念和认知方式,它领导着指向核心素养的若干个子概念,并以统整思维将其进行联结,使知识融会贯通,成为学生提高理解能力的必要条件,且具有中心性、网络状、可迁移等特点。大概念集知识、方法、价值三种意义为一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更高形态、更具概括性的单元教学设计向度。
三、大概念的单元统整
大概念教学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与资源组织,通过对基本问题进行探究达成理解,因此,遴选出适切的大概念是进行单元教学的基础。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国内教育专家对大概念生成路径的理论研究较多,对大概念的实践指导却极少。实际上,大概念具有隐匿性,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大概念的属性内涵、明晰课程标准理念、深入解读教材、掌握学科概念架构,打破单元、年级、学段界限,甚至跳出音乐学科,才能从更宏观的生活中去做学习资源的“统”和认知、思维、价值观、世界观的“整”。基于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四条路径入手,进行大概念的遴选分析和单元统整探索。
(一)“统”单元主题,“整”知识概念
概念是指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大概念虽然不局限于“概念”,但狭义的“概念”是大概念理解的基础和重点,因此,“概念”也是大概念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载体,而且也是师生最为熟悉的学习资料。现有的“人音版”初中音乐教科书共有六册,每册包含五个单元,这些单元大多围绕某一主题串联起音乐内容,如“音诗音画”“经典交响”“京腔昆韵”“曲苑寻珍”……因此,从现有教科书单元主题入手提炼大概念,对于教师而言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种方式。区别于以往的单元教学,大概念统整下的单元还必须突破单元微观视野,用“望远镜”思维去统整概念在单元之间的关联,思考作品中的概念能否与更高位的学科大概念相联结,使教学定位更准确。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科书中的三十个单元,虽然在内容主题上各有侧重,但其音乐本体都离不开“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这不仅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欣赏”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音乐学习的大概念,反映着音乐学科最本质、最关键的特征。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曲苑寻珍”主要聚焦于民间音乐中的曲艺,教师可以围绕曲艺的形式特征形成概念焦点—“独特的表演艺术、浓郁的地方唱腔、通俗的说唱文学”进行单元学习;还可以音乐风格为理解线索,关联先前学过的“小调集萃”“山野放歌”“国乐飘香”“京腔昆韵”等单元,以民歌、民乐、戏曲、曲艺为上位概念,通过单元链把原本横向平行的各主题单元统整成以“中国民间音乐”为主题的宏观单元。同时,从微观单元的有层汇集,聚焦民间音乐的共性表达,通过宏观单元的大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民族音乐各体裁的形式和特征。(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