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音乐教学——以“少数民族民歌”学习单元为例
3. 依据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以“少数民族民歌”学习单元为例,初中学段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学会演唱各民族民歌,在演唱的基础上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音乐风格,理解民歌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在高中学段,学生不仅要能够演唱少数民族民歌,而且要能够将各民族民歌进行联系与对比,分析民歌的共性与个性,并探究形成的原因。同时,还要学会音乐采风的方法和思维,能够从人类学的角度,探究民歌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社会生活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民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生活哲理。可见,初高中不同学段的要求和标准,体现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
4. 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音乐知识、音乐能力、认知结构、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只有依据差异调整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单元,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民歌”学习单元中,核心概念是少数民族民歌,结合民族地域和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踏歌而行,标记少数民族民歌的地理坐标”,最终目的是把知识转化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建构少数民族民歌,乃至中国民歌及民族音乐的系统性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连贯性与发展性,从课程的整体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育人价值,体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二)明确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是指完成单元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结果,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本质与思维,以及对学科的好奇、期待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深度学习强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即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归宿点。
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需要建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机联系,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明确学习单元主题、内容与范围;分析“学业要求”,明确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分析“教学提示”,明确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方法与策略;分析“学业质量”,明确达成核心素养目标的标准与水平划分。此外,确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需要基于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情。
第一,从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结合主题和内容将其细化和具体化,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逐步发展、提升素养,确立学习目标。第二,从教科书知识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明确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炼核心知识与技能,确立学习目标。第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寻找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找到核心素养和知识内容的有机衔接点,实现从抽象走向具体,让学习路径“活起来”,确立学习目标。第四,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以艺术实践为路径,让学生的艺术活动可视、可见、可测,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第五,学习目标兼具整体性与可拆卸性,既要兼顾本学段和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还要拆解为课时学习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学习中,体现单元学习目标之间的整体性、发展性与进阶性。也就是说,既要有做得到的课时目标,也要有看得到的课程目标,还要有想得到的育人目的。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单元教学目标既要立足于“走得到的经典”,又要瞄准“看得到的风景”,并能仰望“想得到的美丽”。
总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使核心素养的要求与学习内容有机对接,使学习过程成为核心素养的表现过程和形成过程,并体现核心素养的水平等级。
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在形式上通常采用“学习路径或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的方式。以“少数民族民歌”学习单元为例,其学习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三)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
设计单元学习任务是设计以理解和应用为基础的单元学习活动,单元学习活动是以实现学习目标为目的学科教学。“学科教学具有‘活动性’,是一种对话性实践,是以人类文化遗产而建构的多领域学科知识的客观价值内容为其基本内容,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形态为作为契机,去习得人类文化遗产和科学见识,从而形成学生的‘关键能力’的一种方法论体系。”(4)基于单元学习目标,规划与设计相对应的学习任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才能实现。以“少数民族民歌”学习单元为例,其任务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下面以高中学段“少数民族民歌”内容为例,阐述课时学习任务设计的教学思路。
第一,演唱少数民族民歌,展现民族气质。学生通过初中学段已学的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歌,能够演唱各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歌曲,展现各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气质。在这个任务中,体现了深度学习中“联想与结构”的特征。学生通过初中已学,让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让外在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建立起联系,成为学生自觉发展的营养。(5)
第二,对比分析少数民族民歌,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学生通过对比与分析,不仅能够概括和总结各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音乐风格,而且还能建立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寻找少数民族民歌的共性与个性,理解少数民族民歌乃至少数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与精神价值。在这个任务中,学生获得分析少数民族民歌音乐特点的能力,并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能够分析各民族民歌,甚至民族音乐的特点与风格。这种能力的运用,正是深度学习强调的“迁移与应用”。当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找到各民族民歌千姿百态的个性中蕴含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与精神价值时,他们已经触碰到民族音乐文化的本质,发现在民族音乐万千变化的表象中,蕴含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审美追求、艺术情趣和民族精神。这也体现了深度学习所强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的“本质与变式”。
第三,标记少数民族民歌的地理坐标,建构中国民歌地图,传承民族音乐。学生通过演唱、分析、联系与对比,能够探寻民歌与地域、生态环境、语言、历史、文化、社会及人们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从人类学的视角寻找民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哲学观念,尊重多样的民族音乐文化,主动承担起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当学生通过分析与评判绚丽多彩的民族音乐时,已然有了一份自己准确而独到的见解,找到民族音乐的价值认同,找到自己精神和文化的归属感,成为一名合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人。这正是音乐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也与深度学习强调的“价值与评价”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