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乐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中学民乐团教学中的应用

除此之外,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用身体进行演奏的节奏创意训练,如谱例3弹拨组乐器的震音演奏法,可以教学生使用踱步的方式来完成,极富趣味性。
谱例3 谱例片段
力度训练是节奏创意训练中更为重要,也是较为困难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可以通过跺脚或者踱步小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专门提出一课来训练,包括突强突弱、渐强渐弱等。如果是拉弦乐器组或者吹管乐器组的长音渐强渐弱,可以先通过演唱的方式来进行。对一首曲子完全熟悉后,再将学生按分组进行乐器训练。
(三)教学测评的落实
有关乐团排练中的评判标准,笔者拟从音准、节奏、力度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学生在《民管虚仿》平台操作的实验记录,建立乐团成员考核机制。
第一,音准测评。部分乐器由于其特殊性,需要进行不同的音准考核评判。拉弦组的胡琴类乐器,如二胡无品键、无指板、琴弦悬空等特点使二胡演奏时面临着音位定位困难与力度控制困难,演奏者必须灵活调整指距与力度才能够更好地控制音准。[8]由于在其音域内十二个音皆可演奏,因此可以在演奏的过程中对照调音准确的钢琴黑白键来判断其准确性。但是由于拉弦乐器演奏法中涉及的“揉弦”,会根据演奏者的演奏而发出不同的“个性音”,这种音的发出在独奏中的出现会增强色彩,但是在合奏中会由于其部分的个性色彩影响到系统整体的协同,因此在评判的过程中应当严格要求乐手对演奏手法的控制。又如弹拨乐器组中古筝的演奏,从理论上来说完成定调后,调内十二个音阶的演奏是可以进行的,但从实际演奏的角度来看,常见的变化音有#4、b7以及#2和#5,而其他的变化音则较为少见,并且需要通过按压弦才能实现变化音的音响效果。从上述来看,需考虑到按压弦通常会使乐器的音准发生变化,因此排练的过程中,对于音准的训练则不能按照理论上的十二个音阶来进行。在古筝演奏中,类似于二胡揉弦的“滑音”在乐团排练与考核的过程中亦应当注意不能由部分来影响整体协同。
第二,节奏测评。利用节拍器来训练乐手对于节奏的敏感度十分重要。在考核前,可以将排练的曲目速度下发,让乐手进行不同速度的节奏训练,包括从曲目中提取出来的所有节奏型,由简到繁地训练。分期进行考核,每一期考核过程对于当期布置的乐曲速度进行盲抽,并在考核过程中由学生对练习的节奏型进行录制,再通过节拍器的速度核查评定最终是否符合标准。
第三,力度测评。所谓音乐力度,即演唱、演奏时所用气力之大小程度。我们表现音乐时所用力度是否到位、适宜,毋庸置疑地会影响到情绪、感情或情境、形象的相似性。[9]乐团排练过程中,力度的大小对于音色、演奏情绪等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譬如二胡中长弓练习,运弓时,对弓子所使用的力度大小会影响音响。力度过大,音色会偏尖锐;力度过小,则会使音色较虚。力度方面的测试可以分为单独的力度大小测试(如“pp、p、mp、mf、f”等不同力度的演奏)、渐强渐弱的测试、突强突弱的测试等。
三、教学难点与反思
(一)教学过程较难实施
首先,对于课程繁多的中学生来说,民乐团所要求的“专业性”实现难度较大。在结合《民管虚仿》进行基础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分声部聘请专业教师来进行每周训练,则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其次,在音响听辨训练的课堂中,由乐手演奏乐器的可行性不强,虽然《民管虚仿》平台能够解决这方面的难题,但将其推介至各大中学尚需时间沉淀。
(二)缺乏相关教学体系支撑
笔者发现,学校所规划的40分钟课时中,课堂内容讲完时间相当仓促,两个部分起码要拓展成两大板块,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去适应民乐团的音响色彩,但这样一来课程的周期性过长。若能将《民管虚仿》平台普及使用,则可以利用课后碎片化时间促进学生对民族乐器知识的吸收,缩短课程周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与自主学习能力[10]。
四、结束语
经实践证明,《民管虚仿》平台在中学民乐团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使用明显使得学生对民族管弦乐器的兴趣得到提升。在此平台的帮助下,不仅能够解决传统中学民乐团训练中一系列局限性问题,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探索精神。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及关注中学美育工作背景下,《民管虚仿》平台为艺术实践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民乐团在中学的发展以及中国民族器乐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唐羽.利用民乐团实施美育课程[J].辽宁教育,2019,601(16):83-85.
[2]刘嘉南,毛继泽,何建,胡今鸿,井维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3):20-23.
[3]王凤.人文社会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逻辑探索[J].学周刊,2020,428(08):5-6.
[4]谷艳华,苗广文,杨得军.混合教学模式下虚拟仿真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7):188-191.
[5]张前,刘清华.音乐七年级上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6]刘向红,李进.论钢琴作品演奏中音响效果的第三元素[J].当代音乐,2020,643(10):118-120.
[7]秦效原.20世纪中国打击乐艺术发展轨迹摭谈[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03):103-107.
[8]姚恒璐.作曲的基础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9]白启延.二胡演奏中音准问题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2,425(17):93-95.
[10]文群艺.力度、速度与情感形象——论音乐力度、速度的重要性及绝对性与相对性[J].艺术百家,2010,26(S2):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