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初中音乐课改 >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二)(金亚文主编)

作者:金亚文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二、以音乐学科为切入点的综合
  从音乐学科导入,与多种学科交融,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题突出、手段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外延性与文化性。例如下面案例:
  课例6  中华鼓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鼓的种类、产生、功用等鼓文化的探索学习、体验、感受“鼓”的艺术魅力,引起进一步学习鼓文化的兴趣和愿望;(2)参与、尝试鼓的敲击活动,探索不同的敲击方法,并能主动自信、齐心合力地参加击鼓的擂台比赛。
  教学准备
  学生: (1)要求在课外查阅有关“鼓”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以备课堂上进行介绍;(2)要求每人自备一个圆形饼干盒充当鼓来敲击。
  教师: (1)学生每人一对鼓槌;
  (2)堂鼓两个;
  (3)新疆手鼓一个;
  (4)CAI课件制作。
  教学程序

步骤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

1、出示我国象形文字中的“鼓”字,并分析其结构

2、甲骨文中的“鼓”字出现了几十次,这说明了什么?

说出“鼓”出现的年代以及字的形象

图片:甲骨文中的“鼓”字

让学生知道鼓的历史悠久

鼓的种类:

鼓的种类繁多,能叫出名字的有上百种

说出认识的鼓的名称

图片:堂鼓、战鼓、花鼓、八角鼓、象脚鼓等

了解学生对鼓的认识程度;鼓的种类繁多,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鼓的产生:

提出问题:1、人类受了什么启发而创造了鼓?2、出示教师的

利用课外查找的资料各组各抒己见

文字:“雷涌起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则雷。”(《山海经》)“雷”,天之鼓也。

了解鼓的创造是人类从大自然的雷声中得到启示

鼓的词语:鼓自产生以来一起作用于人的生活,鼓融入了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汉语中与鼓有关的成语和词语很多

1、快速说出和鼓有关的成语和词语

2、讲一个关于鼓的成语故事

3、各组自选一个成语,用鼓来表现想像中的鼓声

文字列出:一鼓作气、旗鼓相当、偃旗息鼓、鼓励、鼓足干劲、鼓吹、鼓舞……

从学生现有的生活与文学经验积累入手,通过语言表达来认识、感悟鼓文化,使学生有进一步挖掘教唆文化内涵的愿望

鼓的功用:引导学生浏览鼓在军事、祭祀、宗教、民俗、音乐、舞蹈、戏剧、心理活动、传递信息中的应用

通过欣赏、议论、模仿、体验实践、创作等参与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习了解人类生活中鼓的广泛应用,明确鼓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与作用

祭祀:鼓自发明伊始,便勘称与雷电之声相感应,成为人神沟通中介物

宗教:鼓乃“群音之长”,渲染着宗教仪式所特需的氧气,同时也作报时集众之用

解释“暮鼓晨钟”

题目:鼓敲击钟觞百神

动画:基诺族千拜鼓仪式,佤族木的简介

题目:法鼓咚咚震东海

政法以:简介“击鼓鸣冤”的制度

自告奋勇用鼓声来表现“击鼓鸣冤”

题目:衙门全民族海鼓喧动

民俗:提问: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最容易听到鼓声?鼓是制造热闹氧气最有力的工具,节日喜庆必大肆鼓噪;甚至死了人也有打丧鼓的习俗

1、舞狮、划龙船、开张等喜庆的日子

2、模仿出赛龙舟的鼓点,并说出鼓点的作用(用饼干盒)

3、模拟赛龙舟的场面,一组打鼓点,一组作划龙舟状

题目:鼓声报喜又报丧

动画:哈尼、傣族、瑶族、汉族节日用鼓的情景

音乐:欣赏一段鼓乐,说说鼓在音乐中的作用

听后小结:鼓声渲染出热闹热烈的情绪与气氛

题目:鼓乐喧天满欢乐

声音:丰收锣鼓

舞蹈:以鼓为名之舞,鼓既是道具又是乐器,鼓舞既有优美的舞姿,又有富于韵律的鼓声,声色俱全

1、说出知道的以鼓为名的舞蹈

2、学打手鼓并跟随音乐作鼓点的节奏(用饼干盒)

题目:打起鼓来跳起舞

动画:藏族、朝鲜族、羌族、维吾尔族的鼓舞

戏剧:戏剧中的念、唱、作、打,一举手一投足都离不开鼓点

小议锣鼓在戏剧表演中的地位和作用

题目:半台锣鼓半台戏

动画:京剧武场音乐,就韵大鼓

探讨鼓的调方法:在同一个鼓上,你能敲出多少种不同的音色来?

在鼓的不同部位尝试不同的敲击方法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欣赏和感受有关鼓的演奏和艺术表现力

聆听丰富的鼓乐声,模仿课件展示中敲击的动作

丰富学生的音乐积累,为下一节和好铺垫

1、展示本课主要内容

2、结束语

(此案由广东省广雅中学宋曼蕾提供)

  本课以音乐内容为切入点,综合相关姊妹艺术,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它以记录了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凝聚着人类的创造与人文精神的“鼓”文化入手,综合文学、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采用舞蹈、戏剧与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探讨“鼓”的渊源,充分挖掘“鼓”声中隐含的人文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摆脱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将音乐课堂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呈现给学生。
 
  第8章 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
  ●音乐教学与建构理论
  ●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音乐教学与网络信息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则为这一整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方式、课程的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形成一套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理念。顺应这种发展,在我国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教育技术也从对教学技术侵略者峄学习技术人,这必将在更深层次为教育改革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
  第一节  音乐教学与建构主义理论
  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开始,教育理论经历了从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作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向强调学习者信息加工主体地位的认知学习理论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极其深刻,对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意义深远。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天空的不断常州,近年来,认知学习理念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
  一、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由来
  建我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最早来源于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存着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模式,既个体把外界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诈,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变化、重组、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既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垢改变(图式)改变。皮亚杰提出,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互不干涉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既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些思想为建构主义搭建了最初的理论框架。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后人又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及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其中,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如上所述,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关,我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既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濱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建构两方面是对信息(学习材料)的意义的建构,即运用已有经验理解、超越新信息;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即按具体要求对记忆系统中已有信息的建构。学习者的学习不只是教条式的掌握概念、原理,而是以概念、原理为核心, 一定情境下,通过主动获取,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判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从而进入更高水平的思维和探究领域。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每个人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而知识本身也有着丰富的社会因素,没有脱离具体“情境”的。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是尽量带知识原有“情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情境也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到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设计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物价上涨密闭得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裼 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的意义的能力,百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所以,建构主义者大力提倡积极的学习,建构性学习,积累性学习学习,目标指引性学习,诊断性与反思性学习。
  (三)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学校也日渐增多。这种发展的原因固然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分不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日臻成熟,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最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充分体现,才是其发展和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推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音乐教学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视听音像刺激,多媒体技术正可施展其强大的功能;“真实性的音乐”任务是现代音乐教育理论的重要课题,也是《音乐课程》标准向音乐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多媒体软件、音像数据库、电子调音台、模仿音乐创作、虚拟音乐会等等无疑为实现这一拿着的任务铺平了道路。
  协作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它的过程主要通过文字语言、歌唱、表演为媒介,多媒体计算机的语言功能和Internet基于的网络环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协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即真正完成意义建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学习的目的,意义建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老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承租玫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用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按理各种音乐教学信息和音乐知识(用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现代教育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有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平台,为现代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教育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强有力的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种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
  二、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
  建构主义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理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我的帮促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我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市场预测、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监听 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支架式音乐教学
  “支架式音乐教学”简单地说就是:音乐教学过程为学习者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所需要的,为此,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这种教学思想是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总量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拧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支架式音乐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音乐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音乐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展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真实的引导、帮助可以我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深入。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音乐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门外汉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1)自主学习能力;
  (2)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
  (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
  课例7  支架式音乐教学
  1、教学内容:音色的概念。
  2、学习主题: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音乐与色彩真有关系吗”(音与色的关系)确立学习主题。
  3、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涉及与色彩的关系、交清民人情绪的关系、不同乐器音色在音乐作品中表现不同形象、含义以及语境等问题上进行逐步探索,最终达到学生对“音色”意义的自我建构。
  4、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与策略

策略分析

让学生分组,每组自己作为“艺术总监”;设计一个音乐节目并选用音乐与播放音乐时采用的背景色调。

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收集音乐、设计背景、编写解说、资料不是直接用多媒体电脑制作展示软件的工作。教师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晚会艺术筹备组”)

建立有利于建构“音色”概念框架的真实情境,概念框架是实现支架式教学的基础,它是帮助学生能力发展的“脚手架”

  这种真实情境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对学习主题探索的兴趣。

  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音像店和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获取音像资料和背景素材,甚至有的学生旁听了大学的相关课程。

  每组音乐和色彩的关系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学生主动围绕自己的任务进行相关工作。这样就将学生引入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教师在每组分配任务后,对如何去图书馆和网络上搜集素材、资料给学生适时指导。对所搜集素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比较,给学生适当指导。

  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登。

  教师组织所有小组交流和讨论,进行协作学习。

这种围绕一定情境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协作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将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有效途径。

  在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适时提出“音乐与色彩是否都影响丰人的情绪”、“在音乐作品中,不同乐器音色的出现暗示给我们一些音乐的意思”等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使学生对学习主题中相关知识的理解、判断、对比的能力达到进一步提高。

教师提出的这些总量,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音乐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的典型例证。

  (二)抛锚式音乐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音乐教学中,有一些感性认识必须来自于直接经验。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上学生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魔法师锚题,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抛锚式教学要求物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总量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既可。
  课例 8 抛锚式音乐教学
  教学内容:中国民族乐器介绍。
  2、学习主题: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关系。
  3、教学设计
  通过2多媒体展示,直观表现中国各个重要历史时区听出现与发展,探索乐器发展史与文化发展史的关系,帮促学生完成对“音乐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回声”这一观点的意义建构。
  4、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与策略

策略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所写若干题目,如: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中国重要历史时期不同乐器的出现;乐器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不同乐器的音色及表现力等等。

教师为这个环节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中国民族乐器专题的情境,并以中国历史发展线索为参照系,以各种乐器在这个参照系上迪一真实事件或问题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逃走和主动探索精神。

  学生经过分组领到查找不朝代乐器出现资料的任务,经过到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获取音像资料和背景素材,由学生制作一个善于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

  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软件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逐渐形成以下观点:我们现在见到的中国乐器是通过漫长的历史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并不是所有朝代都有重要乐器出现;有的朝代乐器大量出现;有的朝代或时期则相反。

  通过讨论把对有着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始终下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而恰当和艃的提问,体现了教学事先精心准备的教学和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

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中国的唐代为何出现了如此多的乐器?晋代古琴音乐为何得到巨大发展?透过二胡的异性历史,可以看到我国建国前后民族器乐发展的哪些特点?

同上

在全班交流、讨论中会出现不同观点,但始终渐趋于“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与中国文化发展史相平行”透过音乐的发展可以窥视社会发展的观点。

教育体制 深入,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补充、修正,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主题的理解,促使其完成对相关问题的意义建构。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