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初中音乐课改 >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二)(金亚文主编)

作者:金亚文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第五节    选择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插上了飞翔的双翅。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 传统教学设施与手段
  传统教学设施与手段包括:教科书(包括老师教学参考用书、参考资料)、音乐教学工具(包括黑板、粉笔、音乐教学挂图和图表、音乐教具、教学乐器等。)我国某些地区由于经费缺乏,音乐教学设备不齐全,没有基本的教学工具与设施,许多音乐教师就自己动手,自制一些简易的挂图教具和乐器。这类设施在制造上简单、方便、经济,所以在与不发达地区仍需要作用传统教学设施也手段。老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地方资源和潜力,有效运用有限的设施条件和自制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也可以 教学效果。这种自制教学工具设施的活动极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直到促进作用。
  二、现代教学设施与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载有各种教学资料的音像带、视听盘和各种电脑多媒体光盘、课件软件,已成为教学媒体的主流,成为极具特色的现代音乐教学设施与手段。在现代音乐教学活动中,这些手段与设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育与社会的融会贯通,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其特点为:普及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具有很深的感染力。例如首都师大音乐系实习老师在上《音乐中的童话》这节课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使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为学生再现了《斯拉夫舞曲》、《蓝色狂想曲》、《小小魔术师》等交响乐的音乐情境,使学生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设施与手段越来越被社会及世人所关注与重视,已成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技术,进一步研究、开发与使用现代教学设施。
  三、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教学设施与手段
  现代教学与手段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老师应充分认识到现代教学设施与手段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努力学习与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与使用方法,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但是,教学设施与手段只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因此,教学措施与手段的采用绝不能成为教学媒体的展示,在音乐教学中不能把教学设施与手段作为华丽的外壳,装点门面的“花架子”。老师要切实学制教学设施与手段,根据音乐教学的不同需要,合理使用,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是美的艺术。老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精心挑选,细心制作,力求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最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绝不可粗制滥造,否则各种教学手段与措施不仅发挥不了自身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破坏整体教学过程。例如,有的教师使用录音机时,由于操作不当或不充分,出现“啪哒啪哒” 怪响或来回找不到带子情况;使用电脑课件时,图像混乱、音响失真、音色不纯等。这样的教学谈不到“美”的效果,并在不同程度上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现代设施与手段”最好不用。
 
  第7章 音乐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重视体验
  ●强调探究
  ●关注合作
  ●加强综合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老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由于教学策略直接关系着教学的全过程与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是音乐新课程教学实践的中心环节。那么,学生在什么样的音乐学习形态下才最具有学习效果呢?
  1、当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时
  2、当学生被教学情境感染时
  3、当学生遇到表现机会时
  4、学生遇到智慧挑战时
  5、当学生遇到创新活动时
  6、当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索时;
  7、当学生发现老师的问题真正有价值时;
  8、当学生受到表扬和来自同学的掌声鼓励时;9、当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时;
  10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学习最有效果。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1、“教”必须从“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2、教学方式必须为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是制订教学方式的基础;3、教学活动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有所获;4、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学生成长环境与周边世界中的音乐;5、教育手段必须以鼓励为主,放大学生的优点就能发现人人都有音乐潜能;6、教育手段灵活多样,让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学生都能使学生不断发展;7、师生关系必须平等融洽,“接受”并“拥抱”每一位学生;8、教师必须是音乐学习的促进者动物学,裁判和教学“法官”的使命应该结束;9、教学设计必须出新,没有个性的音乐教学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10教学过程必须激活,只有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老师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
  第一节  创设情境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 是环境、场景,二得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自问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从另一个角度也不能理解,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启迪与激励的情感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
  一、 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当老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当欣赏无伴奏《牧歌》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此刻老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与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仿佛看到微风吹过草原,串串珍珠洒荣誉称号在绿缎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达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的艺术效果。
  二、光线创设情境
  有人不禁要问:“音乐教学也有光线问题吗?”光线创设情境吗?当然,不仅美术讲究光线,音乐同样存在着光线与明暗。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的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情感。
  打铃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教学下门口,准备上课。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非常安静,老师点燃蜡烛,安详地弹起了《平安夜》。同学们伴随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情感。不需语言,不需行动,不需任何要求,只有音乐和教师为音乐创设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安详,表情端庄,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不仅学会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并且会永远难忘这节烛光里的音乐课。
  三、美术创设情境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开工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一转身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火红的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黑心过身来,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不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在山谷的深处添了几笑声表示声音的符号,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意见。这时,老师干什么呢?他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合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四、桌椅创设情境
  北京市朝阳区针织路小学吴雪蕾老师在《叫卖》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叫卖调”的形成和街头小贩的叫卖生活在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形成阶段精心 一个创造性音乐活动“集市的一角”,用桌椅摆设的变化,巧妙地创设了小商贩叫卖的生活情境。老师让中间两排的学生的椅子背靠背,形成左右各一条较宽的过道,在教师的导演下,教室很快变成了街市的一角,每位学生代表一个摊位,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一片叫卖声。在桌椅创设的集市中,孩子们玩着、乐着、感受着、体验着、创造着、吸收着、评价着、成长着,桌椅板凳的情境创设产生了生动深刻的教学效果!
  五、音源创设情境
  音源是指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什,培养创新意识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例如: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人体乐器发出的声音、塑料瓶模拟的水声与蛙鸣声、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盆桶发出的雷电声、口技模拟的鸟叫声等等。
  师生共同利用音源为音乐创设情境是一项非常有趣且有创造意义的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寻找、发现、探究、模仿、表现的过程创造出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自然情境,提高了学习,烘托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创新意识,锻炼了实际能力。例如: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教学汇报时,江苏组的教师选择了创造教学片段《春晓》,他们用塑料袋、报纸、书本、水桶、矿泉水瓶、钥匙链、口技等等,模仿了风声、雨声、水声、鸡叫声、鼾声,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人声音源创设了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诗的意境,使学习者很快地进入状态,增强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第二节  重视体验
  音乐新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重视体验的独特性
  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富有重合、富有个性、富有创造的活动生生的个体的,社会的发展与活力是与每个人的发展与活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尊重个性便是尊重创造。但是在音乐教学中,老师却往往忽视个体的存在,忽视对人情感的关注,忽视每个人情感体验的独特性。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答案、统一体验,这种大一统的趋同教育,必定导致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状态,造成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的局面。西方一位学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树叶尚且如此,何况结构精细、情感复杂的人呢?在此,黑心引一篇刊登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的文章,对我们理解音乐的情感体验的独特性是有启发的。
  用音乐打开想像的闸门(2000(7)5)
  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 ,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个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老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一次,我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我播放了《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一位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中饭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我认为能写出这样的听后感,说明了同学们之间想像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谁想像得好,谁想像得差”单纯地评价。老师的作用是通过写听后感活动难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正是《空山鸟语》中二胡声描绘的鸟鸣碰撞了那位农村同学的灵感,由此产生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捉鸡”这个名字起的虽然不雅,但敢于想像,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之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价值规律就具备的素质。
  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并使每个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渲泄。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音里听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
  二、重视体验的过程性
  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尤其是音乐情感体验。由于音乐两方面是音响的时间艺术,另一方面又是音响的情感艺术,妈妈了情感蕴含在音响的时间流动中,没有时间流动过程,音乐中的情感做便无从释放。学生在听赏、表现、游戏、、创造活动等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接触的同时,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吸收、融合、升华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使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使音乐诠释的乐思在每一个学生的中奔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几个原则:
  1、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
  2、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
  3、不要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
  4、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多倾听、多感受、多思考、多积累。凡听过北京特级音乐教师李存的《黄河》欣赏教学的人,无不切身感到,这40分钟背后浓缩着老师几十年的审美心理积淀的丰富教学实践经验。他简短的语言提示,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一个思绪奔腾、遐想万千的世界,其感人的艺术魅力着所有在场的人。这时没有“教参”的痕迹,有的只是教师对作品从音响到总谱的与意向体验——里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有的只是浑然一体的作品风格与人格魅力;这时没有牵强的即兴发挥,有的只是充盈着教室的。师生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共同经历了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将被学生记忆终生,这一“体验”将永驻学生心灵。
  第三节  强调探究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总量、实验操作、调进、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民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多尔用精练的语言为探究学习作了生动的描述与比喻:这个过程“不是传递所(绝对)知道的而是探索不知道的知识的过程;而且通过探索,师生共同‘清扫疆界’从而既转变疆界也转变自己”。
  探究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是个充满新意的话题,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音乐课都要采用探究的形式进行,有一点音乐教师们必须注意:探究需要一定的条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探究所面对的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未知世界,所采用的必须是一种自主的教育方式,所要求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所需要的必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期望的必然是一个互动的活动课堂,所追求的必然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态度,所获得的必然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结果,所培养的必然是一种主体的创新精神。
  一、探究性学习的设计环节
  音乐探究性学习的设计大体包含以下两个环节:
  (一)确立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是探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达到自主学习自主教育的目的。 探究课题不适当,探究性学习将无法实现预期效果,有的甚至难以进行下去。因此,确立探究课题至关重要。
  1、课题内容必须是音乐教学领域中的核心内容;2、课题的寓意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课题难易程度应该接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4、课题用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5、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文化知识,通过迁移、综合、建构、创新等自组织过程,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确定探究
  1、集体探形式
  上海马淑慧老师以《什么是音乐》为题,有效地组织了一次生动的班级讨论,经过倾听、发现、分析、思考、查询、陈述、辩论、梳理、自悟、形成等若干个操作环节,学生在一定层面上完成了“什么是音乐”的探究性学习。其实很多教师教了一辈子音乐课,学生也学了多年音乐课,但很少有人思考过“什么是音乐”,这是一个最基本、最普通,但又最难操作、最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马淑慧老师采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一个最为复杂的教学问题,她采用的方式便是集体探究。集体探究要求教师做的就是选择课题、确定形式、组织活动。当老师巧妙地抛出课题,课题迅速变成无数闪光的花絮飞入学生的心底,激起探究学习的,激活沉睡的脑细胞,使创造性思维跃出课本、跃出课堂,跃入生活、跃入社会。在探究中,学生通过“自组织”过程,不仅在自己特有的层面上理解了什么是音乐,还在探究过程中锻炼了学习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
  2、小组探究形式
  首都师大系的实习教师李冰花,在《音乐与生活中的“破铜烂铁”》一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当七八个学生围在一起,利用临时发现的“自然音源”进行创造活动时,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讨论、实验、操练,表面上交流是语言,实际上碰撞的是心灵,交互是头脑中闪光的思绪,获得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的是探究学习的兴奋共同合作的乐趣以及创造中的愉悦。孩子们在‘破铜烂铁’上敲敲打打的同时,融进了同学之间合作的友情、学习音乐的感情、创造节奏的激情与探究学习的热情。
  3、个人探究形式
  教师要求同学回家后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个打击乐器――“响”,孩子们回家后,积极开支脑筋,根据自己的理解、条件和能力,每人动手制作了一个材料不同、形态各异、音响独特的响板。有的把妈妈的旧粉盒加工成响板,有的拿核桃壳当成原材料,有的两个小瓶盖就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小木块或小竹板儿代替。上课时,每人带来一个自制的响板,相互交流制作经验与过程,相互评价响板质量与音色,相互合作创编节奏并用自制的“乐器”为配伴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个人探究是最基本的探究学习方式,没有个人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便没有集体探究的延续与发展,个人探究是小组和集体探究的基础。
  此外,还可以把个人探究与小组、集体探究结合起来,运用多种灵活的探究形式。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