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莫断音动听 且惜意传情——论音乐作品“完整性欣赏”的意义

作者:浙江省宁波外国语学校 张研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12-03   点击:

  (三)完整性体现独特性

  独特性是一个作曲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作曲家区别于他人而获得独立创作品格的标识。纵观音乐历史长河中不同风格、流派的出现,都伴随着作曲家们不断打破传统音乐创作模式的束缚,在乐坛上树立起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的过程。如“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中选取了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这部作品从选材到表现形式,在当时都是一首大胆革新的力作,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构思,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在交响乐领域中无一不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整部交响曲最为独特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个代表爱人的“固定乐思”,它追随标题中的五个乐章,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整部交响曲之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只对《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进行分析,以为学生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那么这种“片段式教学”不但会破坏作品本身的音乐情感表达,还阻碍了学生对作曲家创作独特性的理解。音乐欣赏从开始就应该注重整体音乐形象的呈现,并培养学生纵向听觉的思维,由此探寻作曲家创作风格的独特性。

  (四)完整性凸显思想性

  提炼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性,是音乐教学的根本方向。音乐作品必须在思想性上具有教育意义,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提炼,同样离不开完整的作品。以“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沃尔塔瓦河》(片段)为例,这首借物抒情(即通过客观景象来表现作曲家心声)的音乐作品,属于理性的、思考性的音乐,是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直接体会其思想内涵的作品。只有基于对作品的完整性深入了解,并理解原作中六首乐曲之间重要的关联性等线索后,才能帮助学生感悟音乐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与赞美。

  二

  不难发现,只有当音乐教师不满足于对音乐表象上的理解,而对音乐作品的完整性进行深入探究之后,才能带领学生一起感受音乐的思想高度与意义。当然,本文中阐述的“完整性欣赏”,并不是指让学生呆板地从头到尾聆听音乐作品,而是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基于作品的完整性而巧妙构建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作品主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尝试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探索出“完整性欣赏”的几点策略。

  (一)寻找音乐动机

  动机是一部音乐作品中最主要的乐思,是音乐思维发展的萌芽,多以歌唱性较强的旋律形式出现,有个性鲜明、表现力强、达意比较完整等特点。优秀的音乐动机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独立表现意义。

  以动机作为音乐发展的线索,这样的作品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不胜枚举。笔者在《图画展览会》(选段)一课的教学中,适时地将全曲结构完整呈现,引导学生寻找贯穿全曲的“漫步”主题,并发现“漫步”主题并不是出现在每一幅画作之后。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每一次聆听“漫步”主题时,会惊奇地发现其音乐形象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第一次出现的是激昂、快速的“漫步”主题,第二次出现的是忧郁、缓慢的“漫步”主题,等等。笔者认为,音乐教师真正需要让学生体会的是“音乐动机”如何在全曲中出现,每次出现又有哪些不同的含义。即,作曲家并非单一地用音乐表现“漫步”主题,“漫步”主题也不仅仅是乐章之间的连接、过渡;作曲家赋予“漫步”主题不同的节奏变化,是其创作过程中思维跳动的火花,是作者感知、情绪变化的投射。在这里,“漫步”主题已经升华为有血有肉、有独立意义的音乐形象了。

  又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作为一部充满英雄性和哲理性的宏伟巨作,在构课时也可以用寻找“欢乐颂”的主题动机作为课堂主线:找寻“欢乐”—确定“欢乐”—发展“欢乐”—升华“欢乐”。抓住不断变化的音乐动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体会作品完整性的意义,也使课堂教学更具深度。

  (二)挖掘乐章内在联系

  正如对于奏鸣曲式各部分的譬喻一样—呈示部是提出矛盾的、可争论的问题;展开部是进行讨论,甚至是在矛盾间互相斗争;再现部则是统一认识,作初步的结论;尾声部分是总结,教科书中的《第五(命运)交响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等音乐作品的各乐章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教师在构课时,有必要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结构本身的艺术联系,并对作品的完整性进行深入剖析,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领会和理解音乐作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