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对高中音乐学科“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思考与认识

作者:宁海县教育局教研室 印滢斐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11-11   点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高中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定位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其中“文化理解”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内容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关于“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立足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和艺术表现上升到理性认知和辨析,增进文化理解素养。”①

  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如何增进文化理解”做出的扼要阐述,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强调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其二,重视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实践途径。这一阐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音乐的本体作用,厘清了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递进关系,明确指出了“文化素养”培育的方向。对一线教师来说,该解读简明且富操作性。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又将如何贯彻实施呢?本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中的《幻想交响曲》为例,做一些具体展开。

  《幻想交响曲》是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柏辽兹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标题交响作品。该作品完成于1830年,共有五个乐章:“梦幻与热情”“舞会”“田野景色”“赴刑进行曲”和“妖魔夜宴之梦”。在这部作品中,柏辽兹首创“固定乐思”手法,贯穿于五个乐章之中。“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选用的是《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舞会”。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倘若仅局限于一个乐章进行赏析,那么对于“固定乐思”“标题音乐”等概念的理解难免浅尝辄止,从而影响其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认识。因此,笔者在本课中以“固定乐思”作为贯穿线索,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将五个乐章的内容详略有致地进行有机整合。同时,以“固定乐思”为明线,以“标题音乐”为暗线,以“表现手法”为内线,三者相互交织推进,总结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以及作曲家柏辽兹的创作特征,最后点题“柏辽兹——标题音乐之父”。


  一、强调从学生主体出发

  从学生主体出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音乐素养培育意义之根本所在。通过对王安国老师《携手走进高中音乐新课程——就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答记者问》全文的学习,对于“从学生主体出发”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寻求合适的生长基点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认知和音乐基础,又因处于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环境里,部分生活经验也已构成了高中生学习新知的“现实”。所以,音乐学习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课堂实录一

  1.教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经意间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网络化时代。大家有空就会“刷刷”微博、微信,看看各种微视频,甚至连我们课堂中要讲的知识点都能通过上网去找一些微课自学了。那么,你们平时看过微课吗?(与学生互动)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一段微课,想让大家通过它来了解一位作曲家和他的一部作品。

  播放微课,具体讲解文字如下: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曲家既能够通过音乐描写历史、人物、爱情、战争、大自然,也能够通过音乐记录个人的经历和追求。

  文艺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19世纪初期的法国动荡不安,由于路易·菲利普傀儡政权的统治,法国连续爆发三次工人大罢工。这种政治上激烈而尖锐的斗争,反映在当时的文学艺术中,便是出现了被称之为“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这股思潮也必然影响着同时代的音乐家,柏辽兹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法国浪漫主义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不仅继承了古典大师贝多芬表现哲理的概括性交响乐的创作方法,同时又继承了法国古典器乐的标题性特征,创立了交响乐的新风格,他的代表作《幻想交响曲》正是这种新概念的实践结晶。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