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

作者:李敏娜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关键词:感受、感悟、音乐教学、作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教育艺术。感受、感悟同感知都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引导得法,由感知演变为感受,进而升华为感悟,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发挥音乐教育的巨大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通过审美体验价值的充分实现,能使学生不仅是本能地,而且是自觉地感知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心理学研究表明,所谓“审美体验”是指审美活动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方式和过程,在这些心理活动环节中,感知是第一位的。音乐欣赏,首先是从“感”开始的。“感”既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又是一种具体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既是信息传输和接纳的起始,也是孕育情感、激发创造、催生灵感的动力。感觉、感动、感知、感慨、感触、感奋、感受、感悟……在音乐学习中,这些都是随时可能发生、又必不可少的心理反应。情,因感而生;思,因感而起;美,因感而现;悟,因感而得。感触具体,必然欣然接受,悦涌“乐”升。“感”,的确太灵妙了,它可以使普普通通的音符、平平常常的歌曲在变化组合中展示千姿百态,它为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甚至颠倒时空,翻转宇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实践告诉我们:感知,固然可以催生欣赏者折射出来的色彩斑斓的艺术之花,但这种“花朵”,大多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的色彩,而感受到的,就可以穿透作品的内质,在主客体相撞击和往返交流、接纳的过程中,发挥其潜能,产生新异的思绪和认识来。如果有了感悟,感悟深刻,必然情动于衷,灵感喷发,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有创新、有哲理、有积极启示和教育意义的新境界。这是因为,感悟毕竟是我们在感知、感觉、感受中渗入了理性,使之上升到了“惮悟”的阶段。
  
  音乐是美妙的,但更美妙的应该是音乐所激发的情感。高水平的、深层次的音乐欣赏,一定是艺术化、情绪化的欣赏。毫无疑问,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强调对音乐作曲的情感投入、情感体验、情感交会、情感共鸣、情感领悟和情感再生,因为那些被选为欣赏教材的优秀音乐作品,无不饱含着激情的火花,也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只有通过对歌曲内容的本质性把握,才能寻找到情感的源头,体味到情感的审美意义,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和美的熏陶。人是情感的动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上个学期,我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自设了一节补充教材《学会感恩》,让学生通过欣赏两首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歌曲和残疾人用手语对歌曲音乐的演绎、感受而触动心灵,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人生,收到了非常直观的教育效果。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并能很好的体现个人的修养。马克思曾对人的情感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好的音乐作品,无一例外地展示了情感的力度和份量。好的作品,本身就是在情感的溶液中浸泡、着色、过滤、浓缩、提纯之后获得的。它们有的诉诸于人的理智,更多的则是诉诸于人的情感。它往往要求主体调动相应的情感经验,去感应它、理解它、体悟它、自觉地融入其中,这时,艺术化的音响就会穿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重壁障,为我们展现出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终于直观到对象的本质内涵。
  
  高中音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样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核心。
  
  事实告诉我们,音乐不是无情物,但它不能直接化为相应的情感,只有经过欣赏者的心灵的汲取、选择、消化、感应、酝酿、裂变、升华、飞跃,变成我们心灵的一种负载、力量、火焰之后,才有可能激起涟漪,迸出火花,涌出激情。如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淡化了情感的引入、诱导、忽略了感受、感触这个环节的作用,没有经过欣赏者主体情感的感受、浸润,作品还只是原生状态,难以实现教育、感化、启迪、陶冶的目的。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感受,学会用“心”去听音乐,用善“感”的心地去欣赏艺术珍品,敞开心扉,用火热的情感去享受音乐,才会点燃他们心中的火花,激起他们原本存在的美好情愫和纯朴的大爱。而一旦有了情感,就会产生愉悦感,就会滋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接纳、自觉学习的良性循环。笔者在高一音乐课上和学生一起欣赏《茉莉花》时,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情感、意境和蕴涵,并试着用绘画、诗歌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课上,同学们十分踊跃,情绪激烈。有个女生写道:“听着优美的旋律,芬芳诱人的清香扑面而来,纯洁、淡雅的一簇簇茉莉花绽放在河边,花朵洁白,骨朵微红,引来蝴蝶飞舞,蜜蜂盘旋,微风吹来,花枝摇动,晶莹可人,令人心旷神怡,忘情欲醉。大自然真是美不胜收,祖国的山河无比可爱”。一位男生则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大大的丹顶鹤。他说:“欣赏《茉莉花》,在动情的同时,我想到了这首歌之所以版本众多,广为传唱,有它自身的美学价值。如果往更深处联想,我感觉它的音色,旋律如同丹顶鹤的色彩和线条,尤其是茉莉花的纯洁、高雅、质朴和秀美,正像国宝丹顶鹤一样,今人爱不释手,而丹顶鹤头上鲜红的一点,又像茉莉花的气质和精神,高致而神圣,让我们心头为之一亮!”
  
  音乐审美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审美情感的理性升华。即在欣赏活动中,通过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使审美心理从情感欣赏提高到理性感悟,在体味到“弦内之音”的同时真正体悟到一点弦外之音来,进而产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精神力量。在感受、感动、感奋的基础上,得到更高层次,更深底蕴的独特发现和个性体验,甚至领悟到博大精深的思想意义和哲理思考,或者触类旁通,“灵犀一点”的灵感启示,在探求真理、净化心灵、大彻大悟、自我升华的人生之路上有所收获,乃至飞跃。毫无疑义,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它们内心深处大多是一汪清水,纯洁而美好。向真向善向美是他们的共性。他们的情感记忆仓库里,也可能蕴藏着巨大的潜质和能量,有难以估量的热情和活力,一旦教师引导得法,用音乐这根点石成金的魔仗拨动他们心灵深处的“情弦”,就可能弹奏出无比美妙的音符,谱写出新时代的动人乐章来。应该说,“感悟”即是这种魔仗之一。如果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学生欣赏、感受、动情的同时,辅以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催动,启发学生积极探求作品的意境、意义、情趣、情韵、美感意蕴、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启发他们学会感悟,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就可能打开,联想、想象就可能插上双翅,智慧的火花就可能迸发,灿烂的思想之花就可能绽放。这时候,教育的效果可有比大段的说教、比其它的教育形式更为有效。因为,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刻骨铭心的,自我体验而获得的哲理和启示是有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根据一些老教师的经验,我在教唱《歌唱祖国》时,和高中学生一起对作品的创作意图,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情绪情感等进行分析讨论,学生们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歌曲熟悉的旋律,给了他们十分亲切的音乐语感,激越雄浑的音乐背景让他们得到了音乐力度的节奏的领悟,进而获得感受的升华,乐曲产生的共鸣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感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结油然而生,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我认为这样的音乐欣赏,即是音乐感受,感悟催生的理想之花。
  
  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我们完全有必要进行不断的改进,改革,积极探索试验,在“感”字上大做文章,作大文章,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音乐课的特点出发,教学活动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功能,使音乐艺术塑造学生灵魂,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发挥更有力、更直接的作用。
  
  参考书目: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音乐心育艺术》(龙亚君主编,湖南仍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