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基于“四感三层”学理的多感官体验歌唱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峰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01-31   点击:

  ① 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全曲并提问:“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

  ② 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体验每个乐句的完整性——恒拍走步加每句小节的拍手,体验跳音;

  ③ 区别乐句异同:“哪两个乐句相同,哪两个乐句相似?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④ 师生模唱接唱:学生唱相同的乐句,教师唱相似的乐句;

  ⑤ 处理跳音:唱得更加轻快;

  ⑥ 学生完整模唱,注意情绪处理。

  此案例通过旋律因素的相互比较,基于听觉并结合肢体律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乐句的概念,体验旋律的行进。通过旋律的比较,找出相同、相似的乐句,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旋律的连续进行中会形成各种直线的或曲线的旋律线;当与各种音乐节奏的长短、快慢、跳跃、停顿等表现职能相结合时,旋律才能形成种种句法和结构。旋律能表达歌曲的某种乐思,只有经过完整的旋律体验,学生才能逐步建立旋律感和曲调感。同时,也为后续的合唱教学做好铺垫。此类作品还有《西风的话》《 愉快的梦》《我们大家跳起来》等。

  3. 和声切入,巩固音高

  如果说旋律是横向行进的,那么和声就是纵向铺陈的。通过对和声音程的感知,使学生知道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初步建立基本的音程感与和声感。

  案例4 《土风舞》

  教师在带领学生体验歌曲的基本节奏,也是最重要的切分节奏后,重点解决切分节奏和旋律模进,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歌曲B 部分的和声学习。

  ① 听辨两条旋律:“歌曲的这一部分有几个声部?”

  ② 教师提取旋律中的骨干音: 3、1、4、2、5、7等;

  ③ 教师用柯尔文手势指导起始音: ,注重音准,巩固音高;

  ④ 逐步唱好以下片段(师生唱、生生唱、分组唱等)。

  ⑤ 跟琴视唱全曲旋律,重点指导和声部分的演唱;

  ⑥ 指导重音记号的演唱;

  ⑦ 有情绪地演唱。

  这首捷克民歌节奏规整、旋律流畅、音乐朗朗上口,教师可抓住旋律中的模进和八度跳进等特点开展教学。同时,紧紧围绕骨干音符,用柯尔文手势和脚步体验等方式,使学生逐步建立音高、三度音程概念;在演唱中巩固音准,在合作中建立和声感,使整个演唱音色和谐、统一。同类歌曲还有《愉快的梦》《小白船》《小小少年》《红蜻蜓》《大家来唱》等。

  4. 音色切入,辨别色彩

  音色是指不同声音的频率表现,其在波形方面总是有与众不同的特性。不同物体的振动有不同的特点,如同天下的树叶各有不同一样。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也会不同。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男生和女生的音色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不同的作品做好有机的结合与渗透。

  案例5 《癞蛤蟆和小青蛙》

  学生根据教师鼓声音色的不同自主判断适合男生还是女生后,教师引出癞蛤蟆和小青蛙的对话。

  ① 教师用鼓声表现癞蛤蟆的节奏,男生拍腿表现癞蛤蟆的节奏;

  ② 教师用鼓声表现小青蛙的节奏,女生拍手表现小青蛙的节奏;

  ③ 教师结合鼓声表演癞蛤蟆和小青蛙的对话;

  ④ 教师用鼓声表现癞蛤蟆的节奏,男生念白:“哎,他好像我爸爸!”

  ⑤ 教师用鼓声表现小青蛙的节奏,女生念白:“咦,他好像我爸爸!”

  ⑥ 教师用鼓声带领师生、生生合作表现癞蛤蟆和小青蛙念白;

  ⑦ 师生合作接唱:教师负责旋律部分,学生负责念白部分,并加入拍腿、拍手等动作辅助;

  ⑧ 教师弹奏钢琴,生生合作演唱A 部分。

  这是一首情境性和角色感都很强的歌曲,学生通过音色的听辨和角色扮演,加强了对歌曲的感知体验和表现。此部分教学是在前面节奏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特点进行角色体验,用男声、女声不同的音色分别表现癞蛤蟆和小青蛙,让学生学会分辨不同的音色,进而学会用自己的音色来表现不同的音色,富有情趣和童趣,受到学生的喜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