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鉴赏教学研究

作者:江苏省淮北中学 叶长浩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2-02-11   点击:

  音乐鉴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形态,同时了解音乐文化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挖掘隐含在作品背后的历史、社会等文化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磨教材的基础上,读懂读透教参,并进一步去搜集和检索有价值的资料。以《高亢的西北腔》这节课为例,教材中给出了《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三首歌曲,教师在讲解时,一般先介绍民歌的定义和体裁,然后对比“花儿”和“信天游”两种西北民歌的特点,这样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没有太多东西可讲。对此,笔者在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参的基础上,决定继续挖掘作品文化层面的内容,并确定了以下几个待挖掘的音乐文化点:一是“高亢的西北腔”因何而高亢?其与西北的人文环境、地形地貌有无关联?二是“花儿”和“信天游”同是高亢的西北民歌,但又为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裁?三是“脚夫”是何职业?这个职业与西北独特的民俗文化、历史传统有无联系?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利用百度、知网等网络搜索引擎或学术书库检索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隐含在西北民歌背后的文化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不但最初的几个文化点找到了答案,而且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关于“花儿”与“信天游”的文化点。例如,“信天游”和“花儿”这两个名字都是有来由的,教学时有必要给学生讲解一下,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课堂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这两种体裁风格的比较和理解。再比如,在陕北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的说法,这句话形象反映了信天游与陕北人血脉相承的关系,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正是藉由信天游这种民歌体裁来排解寂寞、寄托情感、倾诉幽思。学生知道了这一点以后,再去分析和理解《脚夫调》所表达的情感就会容易得多。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花儿”在2009年时就成功申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地位可不一般,因为信天游目前尚不是。这样看来,在整个国际艺术领域,“花儿”的地位比信天游还要高出一截,这意味着在讲解“花儿”这一民歌体裁时,绝不能马马虎虎一笔带过,一定要讲出其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与它的艺术地位相匹配。总而言之,通过深挖作品背后的文化要素,不仅为教学准备了大量的素材,而且笔者存来已久的一些疑问都得到了解答,虽然有些东西在教学中不一定用得上,但是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后,至少可以使教学信心大增,一旦有学生问起,教师也能从容解答。这样一节课下来,内容势必比原来要充实丰盈得多,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也将起到更大的帮助。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音乐学习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教学中一旦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就能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进而更好地达成多元文化音乐鉴赏的教学目标,而兴趣的激发和建立,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种教学方法,下面以探究发现法和实践体验法为例进行讲解:

  一是探究发现法。所谓探究,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即教师不直接告知学生知识,而是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层层深入的启发和诱导,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获得知识。比如在讲解京韵大鼓时,可先为学生播放一段《丑末寅初》,然后让学生分析、总结这种艺术形式有哪些特点,由于这个唱段以唱为主,学生总结出来的内容,多是关于乐器、语言及唱腔方面的。此时教师再为学生播放一段《俞伯牙摔琴》中说唱俱全的片段,学生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京韵大鼓不光有唱,还有像说书一样的内容,进而总结出京韵大鼓是一种以唱为主、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

  二是实践体验法。音乐本身是一门实践的艺术,音乐的创编、演唱、聆听等就是人体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事物的了解、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对于捕捉音乐传达的信息和情绪很有必要。比如在学习《非洲歌舞音乐》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节奏强烈奔放、乐句短小重复的特点,可以将作品《鼓舞》按照节奏剪辑成几个不同的片段,然后准备好非洲鼓等道具,让学生亲自进行歌唱和演奏。以歌唱部分为例,教师可先将谱子用打谱软件记下来,并自行配上发音音节,然后带领学生齐唱。待学生渐渐熟悉歌曲的旋律特点后,再由教师唱主旋律,学生合二声部(第二句和第五句上针对第一句与第四句的应答部分),然后反过来由教师合二声部,学生唱主旋律,这样反复数次,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现非洲歌曲“一领众和”的特点。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