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浅谈在新课标下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美的体验

作者:陈文绮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随着新一轮教改的全面铺开,新课标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新课程从基本理念、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方式上都进行了改革。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音乐教师,新课标的实施者,在此我从审美的角度谈谈我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音乐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的核心,而审美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体验。高中音乐教学应该把“以音乐审美”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新课程标准的实践就是要改变过去音乐教育中的“重乐理教学,轻情感体验”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所以贯彻新课标教学实践的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音乐中的态度、和音乐要表达的价值观”。通过正确引领学生的音乐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提倡“以审美为核心”,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是引领审美教学的客观环境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3.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并强调创造探索精神。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拓展与探究”环节,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某一时期的内容和音乐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


  3.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音乐鉴赏《德彪西》一课,介绍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利用印象派的美术作品《日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印象主义音乐,引导学生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在新课标理念下,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例:书本每一课都有文字的理论知识介绍,如果单靠教师填鸭式的讲解,会枯燥无味,且效率低下。因此,在理论知识学习这部分,我设计了“知识抢答”一环节。先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阅读书本,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书本回答问题,还可上台自由发挥相关的音乐知识,可以是音乐趣事,名人名曲,也可以是自己对本节音乐课内容的看法、想法,甚至可以是一则有关音乐的消息或新闻。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并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的教学活动很有效果,教师省去了枯燥的讲解,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收集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信息量,也活跃了课堂。


  二、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音乐


  音乐欣赏不同于美术欣赏,音乐欣赏依靠的是听,引领学生欣赏和体验音乐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去“听”,首先是让他们愿意去听,其次是引领他们用心地去听,再次是引领他们从审美角度去听,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听的过程中完成对音乐的感知、认识、理解和升华。


  1、听与唱相结合。


  唱主题是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尤其是交响乐等大型音乐作品。因为主题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演唱熟悉主题音乐,有利于学生把握音乐主体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体的重复和变化。例: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全曲比较长,如果从头听到尾,学生不仅听不懂,更没有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学唱其中《欢乐颂》主题,《欢乐颂》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拉近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被真正调动起来,并更好地获得了音响体验。


  2、听与动相结合。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洞,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在欣赏节奏感强、旋律活泼、欢快的乐曲时,宜采用听动结合的方式。如欣赏《祝酒歌》时,我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动作配合节奏:可以是拍掌,踏步等等,如果班上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还可发挥他们的特长,即兴在课堂上为同学表演,既活跃了课堂,又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3、视与听相结合。视听结合最容易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幻灯、DVD、VCD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倾听音乐的有效手段。


  4、听与想相结合。《新课标》要求:“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找出特点,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状态下理性欣赏音乐。想的另一方面是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如欣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为这个乐章写一段短文或编段小故事。


  三、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例:我在上《独特的民族风》(少数民族音乐)一课前,把学生分成3组:内蒙古组,西藏组,新疆组,学生按照组别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可以是文字,音响,图片,用具等等,上课时由各小组上台自由展示。结果,各组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有以演讲的方式展示的,有以少数民族舞蹈展示的,有位学生还找来了一套新疆服装穿在身上跳起新疆舞,引起全班同学的浓厚兴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作为音乐教育者应本着“以生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让他们拥有一双“听懂音乐的耳朵”。


  以上是我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