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音乐鉴赏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励霄虹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徐汇中学  励霄虹


  [内容提要] 课堂问题生成于教学求索链的各个环节,教师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模式,体现哪种教学理念,都离不开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对话。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在大力提倡教学有效性的今天,如何提高设问的有效性是值得每个教师去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教学法,结合音乐及音乐鉴赏教学的自身特点,从研究有效设问的依据出发探索音乐课堂教学设问的有效性,并通过实践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


  [关键词]  音乐鉴赏教学  有效设问  依据  问题意识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如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有效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是值得教师们进行深入探究的课题。吴斌先生在江苏省高中课程音乐教学研讨会上直截了当地提出:“音乐鉴赏,关键是问题,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一、有效设问的依据思考与实践


  “课堂设问”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向学生合理设置课堂提问,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同学提出疑问。就教的角度而言,布疑设障的教学艺术,古今中外都备受推崇: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南宋朱熹教书之法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我思考探究的是:有效设问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设问?


  1、设问依据课程标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体系要求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纬度设置教学目标,而这样的一种排列方式,显然是着眼于音乐课程本身的性质,突出强调音乐课程的情感体验、审美功能和人文性,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


  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课程标准》我是这样理解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乐观、求实、宽容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美因素,并通过设问将它们有效挖掘出来。


  《母亲河》是中学《艺术》(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三课《民族的摇


  篮》第二课时,根据课程目标我是这样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以作品为载体,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感知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并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分享感受与见解;体验不同表演形式的艺术作品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培养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包容的艺术态度。视听结合陈逸飞的油画作品《黄河》及歌曲《黄河颂》作为导入,设问:请想象一下,油画中年轻的红军战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问是以欣赏为前提,从视觉艺术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做情境联想,想象自己是画面中那个英勇的红军小战士。角色转换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强烈,他们回答踊跃:看到了黄河之水滚滚东流;南飞的大雁;敌人奸淫烧杀、无恶不作;部队强渡黄河;胜利的曙光……他听到了黄河水的咆哮轰鸣;黄河船工的号子声;激烈的枪声;嘹亮的歌声;胜利的号角声……由设问引发的自由回答把画面填得满满的,想象对于欣赏者个体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创作的过程?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种融合民族精神、时代步伐并结合姊妹艺术的交流与分享为《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介绍及作品的音乐欣赏做好情绪及情境的铺垫。


  2、设问依据学科特点,强调音乐体验的过程与方法。


  音乐本身的表现性、实践性、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欣赏的过程与方法: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与体验,才能独立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学习,并感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的体验是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音乐鉴赏要学生体验什么?体验音乐的动态生成,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如何引导学生真正的进入音乐、体验音乐?好的音乐鉴赏是需要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设问必须结合各种有效的体验手段,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在音响的流动中,让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让音乐诠释的乐思在每一个学生的血液中奔流。


  1)模仿体验+设问


  《1812序曲》是柴可夫斯基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欣赏之前很多教师会常规地做文字介绍:如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等。当然这些背景介绍是需要的,对欣赏也是有帮助的,但未必真正可以帮助大多数的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我相信音乐欣赏自有音乐的办法。


  音乐响起之前请学生闭上双眼,双手紧握放胸前做祈祷状进行引子的欣赏,这种情境模仿既可快速创设一个聆听音乐的环境与氛围,又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音乐。接着给学生最高清的视频,伴随着音乐去关注指挥家的整体反应,他的身体紧张度、他的脸部表情、他的手部张力,让学生分段模仿指挥的动作,设问:①号召性的合奏主题是如何发展到最高潮的?②副部的两段俄罗斯民间主题音乐情绪上有何不同?为它们添加表情术语。③《马塞曲》的动机是如何变化发展的?预示着什么?④你能感受到尾声主题的复调交响吗?⑤俄罗斯人民的胜利宣言是通过哪些手段得以庄严宣告的?等等。音乐结束后学生掌声雷动,是献给音乐的。这种由肢体动作引发情感共鸣的模仿,是非常有效的音乐体验,而那些通过深入挖掘作品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做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模仿的方法有很多,演唱、演奏、舞蹈、朗诵都可以通过模仿达到体验的目的。在《京剧的念白》一课中我同样拒绝了对概念的文字性解说。先通过《野猪林》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段韵白、一段京白片段的欣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京剧舞台上两种不同念白方式的语言特点与艺术魅力。接着一句一句模仿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的念白,体会韵白的腔调与韵味。再视频请同学们边模仿身段边念白,最后表演学习成果。过程中设问:韵白、京白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大师袁世海的韵白和你的韵白有何不同?好的韵白有哪些特质?艺术家的韵白是如何练就的?通过模仿结合设问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艺术,提炼知识性概念,在举手投足之间体会艺术家的价值及成就艺术的不易。


  2)对比体验+设问


  鉴赏比较于欣赏,在感性的基础上多了理性的审美思考、判断、选择与批评,实际上就是音乐的评价能力。评价的前提是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将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体裁相同而形式不同、形式相同而风格不同、作品相同而版本又不同的音乐内容进行比较时,有利于学生对音乐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是体验音乐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更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评价等音乐能力的提高。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说是交响乐入门级作品,这样说并不代表它浅显,恰恰说明它的代表性,它对于作曲家、对于欧洲音乐、对于世界音乐史的重要意义。出于教学内容整合的需要,对它的欣赏会出现在中学阶段的任何一个年级段,但高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积淀、理解能力都会要求在欣赏过程中倾向于鉴赏层面。播放《命运》第一乐章二、三个由着名指挥家指挥的版本,要求学生边欣赏边划拍子,感受不同速度的区别:不同的速度给你什么样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欣赏者,你感觉怎样的速度才是贝多芬的命运?划拍子不仅让学生在音乐要素的对比中深层体验作品的情感与内涵,也是让学生更专注、更投入于听赏过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十世纪音乐的变革与创新》一课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首先用一首调性音乐――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让学生对十九世纪音乐有一个感性认识,听一听、唱一唱,即刻就可抓住主题旋律。然后再来听一首无调性音乐,听觉似乎迷失方向,没有稳定的归宿音,刺耳、怪诞,对比非常强烈。设问:能哼唱这一片段的旋律吗?两首作品哪首是调性音乐?哪首是无调性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试想会有哪些社会的、历史的、艺术的原因导致音乐在跨入二十世纪这个时间点上发生重大的变革与创新?通过对比音乐会告诉学生二十世纪音乐发生的变革、创新及特点。最后一问将学生的视角从音乐拓展到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启发学生思考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并由此懂得任何艺术都不可能游移在社会、时代之外,它的产生、发展、变革、创新都与此息息相关。


  给学生可供有效对比的素材,他们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3、设问依据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个性的体现。问题设计也要求立足于学生,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前提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充分体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课例《伏尔塔瓦河》


  教学过程:


  一、导入(略)


  二、        局部听赏,初步感受


  1、听赏乐曲引子与主题


  设问:①能否根据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张弛、力度强弱、音色浓淡、和声织体的对比想象音乐的动态画面?


  ②乐曲的节拍及速度、力度。


  2、教师根据回答点评。(点评突出音乐要素与动态画面的内在联系)


  三、        整体听赏、细节赏析


  1、             点题(出示伏尔塔瓦河流域图)。


  2、             引子与主题复听,设问:


  ①   作曲家如何细致表现沃尔塔瓦河由两条小溪汇合而成的源头?


  ②   在引子与主题的衔接上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表现手段?


  ③   哼唱主题旋律,从作品6/8节拍韵律感着手,感受音乐的流畅与舒展,从而产生美感,想象音乐情景。


  3、复习“交响诗”,为“林中狩猎”、“乡村婚礼”、“月光及水仙的舞蹈”三段音乐选择合适的插图。


  4、沃尔塔瓦河――圣约翰峡谷――宽阔的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奔向远方:


  ①沃尔塔瓦河流经圣约翰峡谷时作曲家如何使用乐器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的?


  ② 和声及调性极不稳定,当乐队全奏由e小调转到E大调时你有何不一样的感觉?


  ③最后乐队音响逐渐轻微下来,喻示着什么?


  ④沃尔塔瓦河主题在发展中(从再现到流经布拉格)有何变化?


  5、作品简评、提高巩固


  以小组为单位试分析交响诗作品《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特点、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四、        拓展欣赏:(略)


  《伏尔塔瓦河》是八年级《艺术》(音乐)下册第三课《民族的摇篮》的主教材,这样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如何引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引导学生正确欣赏与体验,问题设计非常关键。我有意识地分三个层次设计问题,第一层次根据音乐要素对作品做出合理的音乐想象,感受音乐情绪。这类问题不一定有统一答案,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回答,但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教师的点评侧重于音乐要素与动态画面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明白合理的想象是以音乐为前提的。第二层次则从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出发,既可以是旋律走向、节奏变化、力度强弱、和声织体的对比等基础性问提,也可以是再深入一步:作曲家如此运用这些音乐语汇的意义是什么?你认为作曲家想表达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等等,重要的是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三层次是一些拓展性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思辩能力,教师可充分发挥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优势,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互相启发分析作品,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音乐。


  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最后有力一击”去引发学生课后进行思考与讨论对高中教学尤其重要。尤其是视角独特的问题,哪怕很简单,他也会心有所动: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如《蓝色狂想曲》一课:美国人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演奏了格什温用“美国语言”写就的《蓝色狂想曲》,请设想一下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将向全世界人民献上什么样的音乐?这一问就是要求学生理性思考音乐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思考什么样的音乐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百年柏林爱乐》一课:经历了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之后,柏林爱乐以一贯的投入精神,全力履行名为Zukunft@BPhil的教育活动。这项活动对这个百年乐团意味着什么?对世界乐坛意味着什么?对热爱它的乐迷们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只有在给学生足够自主的时间、空间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学生的“设问”实践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堂有效设问”的最高境界并不仅仅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掘疑问并大胆质疑。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就要善于用思路与角度独特的有效设问启发学生在音乐中寻找问题。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不是有人这么说吗?“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


  1、师生互动 转换角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运用“问题情景法”、“探究发现法”等创设“发现情景”,通过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入到 “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隔三差五地“你来做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师生角色互换的情境教学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 初二艺术(音乐)《行进》


  a)    导入(略)


  二、你来做老师:


  1、          对比欣赏、设计问题:


  ①《拉德茨基进行曲》(视频欣赏、拍手)、


  ②《运动员进行曲》(音频欣赏、踏步走)、


  ③《婚礼进行曲》(情景体验:教师与一男生模拟婚礼现场)、


  ④《解放军进行曲》(视频欣赏阅兵式、踏步走)


  2、学生设问、师生互动:


  (学生就进行曲风格、特点等设问,师生共同思考回答。)


  3、师生总结:进行曲的特点。


  三、(略)


  对比欣赏之前教师就告知学生这一环节是请他们来做小老师,在欣赏体验的同时设计问题,既可以是胸有成竹的提问,也可以是急于求解的疑惑,看谁的问题最有利于引发大家对音乐的欣赏思考。欣赏结束后学生们一改平时回答问题时的冷场,第一轮提问就表现得相当积极:①知道这四首进行曲的名字吗?②为什么进行曲的速度差别会这么大?③进行曲的共性在哪里?④进行曲风格特点与什么因素关系最大?⑤这些音乐你在什么场合听到过?⑥你知道这些进行曲是谁创作的吗?提问引发了积极的回应。教师对回答稍作补充后继续煽动学生的提问热情,并引导他们的问题尽可能指向音乐本身:“针对同学们的回答与老师的补充,有没有同学可以就进行曲音乐本身提出更具探究性的问题?” 于是又是一轮新的提问高潮:①为什么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最后一首乐曲都是《拉德茨基进行曲》?②《拉德茨基进行曲》的中间部分听上去摇摇摆摆的,轻松惬意,不太像进行曲,为什么?③有没有中国人自己的婚礼进行曲?④还有别的风格的进行曲吗吗?⑤你能说出、唱出或奏出更多的进行曲吗?最后一个问题话音刚落,就有一男生上来演奏了一曲《土耳其进行曲》,赢得掌声一片。一个学生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但用书本上关于进行曲的概念来解释《拉德茨基进行曲》第二段不太像进行曲的疑惑,还配合使用板书对进行曲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图解,十足的“教师范儿”。


  学生的提问深浅不一,但由于教师平时注重鉴赏性设问,所以学生不自觉中也会较多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质疑。教师如能真诚、策略、有说服力地去点评这些问题,并带动其他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课堂教学效果勿庸质疑。当然学生的提问有时会无效、重复,或稚嫩、或问题语言不规范、或偏离音乐的轨迹,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具体情况加以善意的纠正与适当的引导。


  2、          生生互动 质疑解疑


  由于历史传统等种种原因,我们的学生不善于也不能勇于提出问题,更怯于质疑教师、质疑权威。相对于师生关系,更平等的生生关系却不存在这样的顾虑,较容易引发质疑与探究的思维模式。于是“生生互动质疑解疑”成了我在初二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一至二名学生课前准备演讲材料,时间控制在二分钟之内,内容不限,可以是音乐家介绍、名曲推荐、最新艺术动态等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脱稿演讲,并对可能引发同学质疑的内容做事先预估与准备;形式不限,可以多媒体演示文稿,可以演奏、演唱结合语言表述等。演讲者的介绍获三分之二同学认可并成功回答三个以上问题可获优秀艺术演讲员称号;要求听讲的学生在尊重演讲者的前提下对演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最后由演讲者及同学共同选出最有价值问题,提此问题者当选最佳质疑者。在这个实验里教师课前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准备,适当给予指导、建议;课内只需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真诚微笑、注视,把重视、赞赏、鼓励、期待与安慰等变化起伏的内在感受通过眼神、表情、手势、体态传递给学生,以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实践至今已历时三年,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第一年只在一个班级试验,一个学期结束后,相比非实验班,实验班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大大改善,参与互动的学生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大幅上升至百分之七十,并且由原来的被动点名回答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随之而来的是课堂艺术欣赏与实践更加有序,师生、生生情感更加平等、和谐、美妙。


  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可以培养的,这种以课内小时间换课外大空间的教学实验让学生受益非浅,课外自主学习的习惯得以培养;在不断提问的巨大压力与挑战面前,能够保持冷静与沉着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条不紊地问答问题;集中精力听讲、大胆表达自我和百折不挠探求真理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教师本着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积极、合理的教学实践,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一定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知识的建构,在质疑解疑中培养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参考书目: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试行稿)


  《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刘沛着  上海教育出版社。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赵宋光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