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品乐养心,贵在有“度”

作者:刘鸿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自高中音乐新课改实行以来,由于教师没能把握新课改的精髓,致使音乐鉴赏教学出现了一些“过度教学”现象,令人担忧。笔者从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自主性鉴赏、趋同性鉴赏、合作性鉴赏等四个方面出现的过度教学现象谈其对音乐鉴赏课堂及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影响。


  “度”,在哲学范畴上是指事物保持自身质量的数量界限。在此限度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仍处于平衡状态,超越此限度,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则处于失衡状态。


  浙江省高中音乐新课改自2006年实行以来,给音乐鉴赏教学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使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焕发出别样的生命活力。然而,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没能把握新课改的精髓,致使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过度现象”,令人担忧。以下四点为笔者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出现的“过度教学”现象及影响而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过度强调文本的解读,


  忽视了音乐教学的“乐”性


  音乐教学中欣赏者依据音乐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通过欣赏音乐、分析音乐,从而使欣赏者逐渐达到深层次音乐情感体验目的的解读称作音乐文本解读。


  音乐鉴赏教学中,音乐鉴赏不能趋同于文本鉴赏,应突出其音乐性,对音乐文本的解读必须把握解读的“度”,不能少也不能过,过了,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少了,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然而放眼当今的音乐鉴赏教学,音乐文本解读过度,忽视音乐教学本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以《中国古曲》教学为例。中国古曲,一向注重“以神驭形”、“以意驭象”,故强调传神写意,追求“乐中之境”、“弦外之音”。教学中,鉴赏古曲也一直成为高中学生乃至高中音乐教师的一块心病――难懂、难教。究其因,还是因为古曲的意境深邃。为此,教师会在古典的文本解读上颇费周折,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课例:古曲《阳关三叠》赏析教学片段


  《阳关三叠》取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请问同学们“元二”是人名还是地名?渭城是指什么?为何要用“更”字来表达与友人的情感?如果不用“更”字会产生什么影响?


  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师生颇费一番周折,得出结论:“元二”是人的名字,“渭城”指的是咸阳旧城,在汉武帝时改为渭城。作者用“更”是把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得含蓄真挚。如果不用“更”难以准确表达作者对友人不舍之情……


  上述课例,俨然把一堂音乐课上成了一堂语文课。音乐教学如此忽视其音乐性,过多地使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去分析、理解音乐中所承载的“情境”,偏离了古曲的本意,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


  二、过度强调自主性鉴赏,


  弱化了教师的“导”性


  高中音乐新课标在对音乐鉴赏能力的要求中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但强调学生的自主绝不是彻底否定教师的引导。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评判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实现学生自主鉴赏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把自己对音乐作品鉴赏的体验传递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音乐作品与学生情思之间的桥梁,启发诱导学生丰富的音乐想象力,教给学生鉴赏音乐的方法,实现学生与音乐作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为学生自主品味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因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教师的巧用“导”之下,才会有学生对音乐作品更深入的“悟”。例如:“乐曲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段?你因何而感动?”“乐曲用了什么手段让你产生忧伤之感?”“旋律往上升令人激情满怀,那么往下走又会让你产生什么赏乐之感?”……老师不把现成的答案端给学生,而是更多地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音乐,显然,在老师的“导”中,学生的“自主”才在真正的意义上得以体现。


  三、过度强调趋同性鉴赏,


  无视音乐审美的“异”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鉴赏带有较为强烈的个性差异,其体验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老师必须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尊重学生在鉴赏音乐的感悟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独特感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是非善恶观;不同的人文积淀,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音乐材料的多元性解读。然而,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音乐审美的差异性,无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侧重学生审美共性,而忽视共性条件下个体差异的发展。


  课例:古琴曲《流水》赏析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谈谈对古琴曲《流水》自六段起的赏乐感受。


  生1:这段音乐听起来感觉特别嘈杂,有种压抑感……


  生2:感觉像电影《六指琴魔》中的黄雪梅弹天魔琴与各路高手火拼的场面。


  师:同学们,难道你们没感觉到乐曲模拟水流之声,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吗?


  师:你再想想,这段乐曲是不是清晰地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


  师:这首琴曲向我们散发着天籁、地籁、人籁相知相合、浑然一体的气象……


  上述课例中,老师忽视了学生独特的赏乐臆想,一味追求预设性教学,不断强调认知趋同、答案统一。这样的教学严重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和对音乐的自然感悟,扼杀了学生独特的音乐审美个性。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摆脱教参的束缚,注重音乐作品的多元性解读,打破“权威”、“定论”的桎梏,课堂上听到的就不再是教师的“一言”,而是听到更多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


  四、过度强调合作性鉴赏,


  取代了学生独立的音乐“悟”性


  音乐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合作学习成为部分教师追求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看法碰撞,激发思维。这本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若不顾学生的能力,一味地让学生讨论交流,课堂看似非常热闹,学生却并未讨论出问题的结果,反而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课例:《独特的民族风》赏析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假如你到西藏旅游最想了解西藏的什么?”“你对西藏的音乐了解多少?”“西藏的民族风情有什么特点?”。学生大多时间在互相推诿,并没有针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合作性的探讨学习。几分钟过去了,有的小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没有开展实质意义上的交流讨论;有的小组则一直由口才较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这种低效的合作,学生难以安静独立的去思考、感悟音乐。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确实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活跃学生思维。但音乐鉴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采用与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作为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明确合作的目标,设计合作的问题,形成合作的机制。避免出现滥用合作学习,缺乏针对性的现象。


  总之,品乐养心,贵在有“度”,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必须遵循音乐教学规律,从“过度”的教学中走出来,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走可持续发展的音乐鉴赏教学之路。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