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中学生合唱训练中“情感认同法”的实践

作者: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 刘娜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12-28   点击:

  三、中学生合唱训练中的“情感认同法”

  《荀子·乐论》中有云:“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这句话很明显揭示出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是人类感情表达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而音乐在表达感情的同时,又反过来感化人类的内心。所以音乐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而合唱作为音乐的一种类型,其中包含的多种音乐元素,不论旋律线条、节奏类型、力度变化等,都是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手段。

  生活中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首歌曲,因为演唱者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演唱效果。而这些效果差异,源于对同一作品进行了不同的二度创作。其中除了演唱能力的差异以外,更主要来自演唱者对于作品中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不同。为了提升合唱团的整体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在合唱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了“情感认同法”。

  “情感认同法”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演唱作品的情感认知,形成思想情感上的统一,最终达成一致的情感和音乐表现力的方法。整个训练过程分为三步:“情感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一)情感认知就是在合唱作品读谱的基础上,结合词曲作者所处的背景、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特点、作品素材等方面,通过对合唱曲谱的分析,产生基础的情感理解。乐谱无法精确地记录音乐的内在韵律和情感的细致变化,要使这些变化得到展现,需要一个升华的过程。结合乐理知识,对作品曲谱进行大概分析,在内心对作品音响形成初步的感受,学生关注乐谱中的各种音乐记号,学生可以在了解歌曲的基础上,相对准确地把握作品情感的基调。

  (二)情感认同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合唱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经历等,结合前期的情感理解,可以更好地融入作品中,让演唱更加感人。例如在排练混声合唱《延安颂》时,为了让同学们对作品达到情感认同,不仅分析作品中的段落结构、介绍词曲作者,还重点讲解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了解这里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观看视频,回顾抗战时期延安地区人民的艰苦斗争以及取得胜利的不同时期,感受延安人民的生活变化,这种鲜明的情感对比在歌曲中有类似的呈现,不仅有“热烈歌颂”也有“坚强战斗”。这样的多重方式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诉求,在演唱时带入深厚的情感,进行深情演绎。情感认同能够激发共鸣感,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会感染自己和观众,形成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

  (三)行为认同是指合唱队员在达到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在指挥的启示下将其转化为外在一致且具有表现力的合唱行为,成为展示作品演唱风格、情感变化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行为认同需要通过指挥的双手、眼睛、口型、面部表情等多种启示,最终化为统一的行为呈现出来。

  1.双手:在合唱的整个过程中,指挥通过双手带动队员进行演唱。两手密切协作、相辅相成,指挥通过双手挥动的幅度变化、方位高低、线条拍点等方面,对合唱队员进行情感表达的启示。例如演唱前,指挥者可以运用眼神和手势,示意队员稳定情绪。

  2.眼睛: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指挥在合唱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注视合唱队员,通过眼神和队员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自然可以通过眼神暗示合唱队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变化。例如,用柔和的眼神来提醒队员此处要表达抒情;用明亮的眼神暗示表现出欢快情绪;用睁大眼睛来提示学生情绪表达高涨;用伤感的眼神来启发学生表达忧伤情绪等。这些眼神的暗示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的表现力有着显著作用。

  3.口型:指挥通过口型示范,对全体合唱队员进行了规范,正确的口型,有助于全体队员准确吐字和发声,同步性更强,对作品中情感的表达自然也产生有利的辅助效果。

  4.面部表情:合唱的整个过程中,队员都需要带有表情,才会有感染力。如果要求合唱队员表达欢快的情绪,指挥就应该面露喜色;需要表达忧伤的情绪,指挥就要面带伤感来带动队员的情绪。指挥通过生动的面部表情,带动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有表情地歌唱,自然更有感染力。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