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望-闻-问-切:动觉学习方阵下的音乐聆听与表达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 王雄云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8   点击:

  摘要: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音乐学科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望闻问切:动觉学习方阵下的音乐聆听与表达”策略,从“意义式挖掘音乐多维属性的表达、结构式整合音乐潜在逻辑、生态式联结音乐与学习主体、拓展式引入和延伸音乐活动经验”四个路径,聚焦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等深度学习蕴含的核心特征,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习思维可视化为目的,助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望闻问切;动觉学习方阵;音乐;聆听表达

  一、审问:音乐聆听与表达现状

  音乐聆听与表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外乐曲的欣赏更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重中之重。本文对5所学校500位初中生的音乐课堂学习现状作了基础性调查,数据真实,结果如下:

  (一)学习现状

  1. 虚假学习:“假听假唱”现象普遍

  在音乐课堂学习调查中发现,在音乐聆听时,有35.6%的学生看似认真聆听,实际却不明所以;有12.3%的学生仅是持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的态度,可见近50%的学生在音乐聆听体验中“神形分离”,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另外,在歌曲演唱的时候,有超过30%的学生“滥竽充数”(表1)。这些现象看似对教师的教学没有造成干扰,实则是学生为避免惩罚而假装学习,导致教师很难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新任务容易感到无能为力,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乃至放弃学习。

表1 音乐聆听与演唱现状调查

表2 音乐活动学习参与现状调查

  2. 浅层学习:“机械模仿”现象普遍

  在肢体律动等音乐体验活动过程中,从学习状态来看,有近40%的学生处在“机械模仿”的状态,近30%的学生一旦需要个体的反馈或者遇到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习惯于等待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答案(表2)。可以说,这种学习没有经历信息的整理与深加工的过程,学生在思维上很难产生“认知冲突”,也就很难产生学习动机。

  (二)归因分析

  1. 目标定位缺少对学生素养的“元认知”分析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缺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认知和对学生本身知识的逻辑起点分析,即缺少对学生素养“元认知”的分析。在学生还没有启动自我需求、认证自我知识积累的时候,教师就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习过程缺失最基础性的“认知冲突”,而这恰恰是学生产生疑问、引发深度思考,进而带着问题去探索、实现新知识建构的先决条件。

  2. 过程设计缺少指向深度学习的“真问题”

  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从现实的立场和视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设置以生为本的真实问题情境,形成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构建学习的纵深发展动态过程,学生才会把知识当作未知的真理,在主动体验与拓展延伸中不断生发新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变式应用,通过客观认识和主动探索使学习最终走向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探视:“望闻问切”与“动觉学习方阵”

  (一)概念释义

  1. 望闻问切

  在本文中指的是音乐聆听与表达的四个路径。“望”指意义式挖掘音乐多维属性的表达,对音乐的赏析由整体感知而“起”,最初的问题引导指向目标“效度”;“闻”指结构式整合音乐的潜在逻辑,通过对情绪变化的感知和情感的理解而“承”,其中的联觉培养指向内心体验;“问”指生态式联结音乐与学习主体,通过对音乐元素的探究和交流互动而“转”,其中的多元解析指向深度学习的“点”与“面”;“切”指拓展式引入和延伸音乐活动经验,通过将本课所学与以往的音乐经验及以后的音乐学习相联而“合”,其中的举一反三展现了学生的掌握程度。

  2. 动觉学习方阵

  本文依据“动觉学习”理论形成音乐深度学习方阵,包括:“动情”——生动的问题情境驱动;“动身”——交互的具身体验协同;“动思”——思维的自主整合审辨;“动行”——真实的问题解决迁移。这“四动”与“望闻问切”四个路径相互关照,互为整体。

  (二)理念溯源

  1. 符号方阵互文解读

  在音乐文本叙事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二元对立”关系是符号学方阵形成的基础[1],音乐与诗歌的“互文解读”是音乐学习过程中展现音乐与文化内在结构的逻辑基础和意义表征。立足于音乐本体的“二元对立”方阵,能够更好地将音乐形式与内容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对于音乐文本的解读具有深层意义,同时有助于学习者生成清晰的思维结构,成为深度学习的有力保证。

  2. 深度学习的教学追求

  深度学习的教学追求是在模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能否将经验与知识相互转化,凸显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同时,特别强调知识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在整合信息与深加工过程中把握知识的本质,同时实现对学习活动的主体认同。因此,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强调学习预期和过程的统一,在认知领域形成横向的渐进式积累——感觉—知觉—联觉,以及纵向的序列性体验——模仿—自主—合作;在情感领域形成横向的内生式升华——情趣—情感—情怀,以及纵向的螺旋式生长——表形—表情—表达;在操作领域形成横向的发展式评价——单向—双向—多元,以及纵向的系统性建构——关联—理解—运用。

  三、实践:“望闻问切”

  笔者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引领,以八年级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进行了“望闻问切:动觉学习方阵下的音乐聆听与表达”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望:意义式挖掘音乐多维属性的表达

  《梁祝》经历从文学到戏曲再到纯器乐作品的抽象过程,其音乐意义、民间传说故事以及文学价值是一脉相承的。“望”这一部分旨在从文化性探源、时代性审视和人本性发展三个方面,直观呈现音乐作品的深层意义,引导学生对《梁祝》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本课的音乐学习也由此而“起”。

  1. 文化性探源——人文与音乐:挖掘音乐知识与文化的关联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