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望-闻-问-切:动觉学习方阵下的音乐聆听与表达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 王雄云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8   点击:

  《梁祝》的故事闻名中外,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挖掘音乐知识与文化的关联,拉近学习距离,为学生的深度学习铺设了前提。

  【活动1】故事导入,情境再现

  播放《梁祝》电影片段,请学生分享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化蝶》主题音乐对于青春萌动的初中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播放电影片段有利于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分享故事的情况也能反映出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情、调整教学。

  2. 时代性审视——古韵与今律:凸显音乐内容与时代的链接

  越剧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以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为蓝本创作的传统戏曲作品,作为杭州人,越剧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体裁;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现代创作音乐,代表着中国文化符号走向世界舞台。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古到今、从中到西地对音乐做时代性与文化性的审视,既凸显了音乐内容与时代的链接,也达成了学生学习经验的链接。

  【活动2】多元对比,学习认同

  播放在家乡西湖演出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视频,出示歌曲《化蝶》简谱,引导学生结合越剧演唱,并逐步过渡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戏曲片段体验,感知梁祝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认同;而歌曲《化蝶》读谱演唱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故事意义,增加对作品的理解,为音乐实践做好铺垫。

  3. 人本性发展——历史与现实:关注音乐价值与人本的发展

  梁祝故事中不同观念之间的对立,与音乐表现中不同主题的对比统一,构筑了从音乐到人文的桥梁。让学生带着对观念的思考体验音乐的表达,既是音乐价值的体现,也是指向人本发展的通道。

  (二)闻:结构式整合音乐本体的潜在逻辑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梁祝二人试图冲破封建束缚、获得自由爱情为主线,形成了整部作品的基本线索。但其中,又以不同的故事情节、角色视角形成了不同的音乐主题。为更好地“听出”音乐的潜在逻辑,本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用“嵌入式”的角色体验感受音乐结构的变化和潜在的逻辑性。从“爱情主题”到“化蝶主题”,学生分成四组对不同主题进行“嵌入式”聆听体验,由此形成第一个学习方阵:

  第一小组扮演梁山伯,聆听爱情主题的大提琴旋律声部;第二小组扮演祝英台,聆听小提琴旋律声部;第三小组扮演蝴蝶,聆听化蝶主题的小提琴与弦乐组;第四小组扮演旁白者,聆听烘托故事氛围、串联故事情节的竖琴与弦乐组声部。“闻”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思考音乐的潜在逻辑,使前序的学习因此而“承”。

  1.“动情”——生动的问题情境驱动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如何通过不同音乐要素的组合与变化来表现故事主题的?这是将内容意义与印象层次有机结合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通过指向明确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体验,是探寻音乐潜在逻辑的基础线索。

  【活动3】要素解析,感知意境

  通过呈示部的聆听,回答“问题链”完成音乐要素的体验。

  (1)听辨乐器:引子部分采用了哪些乐器演奏?

  (2)体验特点:结合画旋律线,感受音乐节奏、速度上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3)感知意境:这样的音乐特点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或意境?

  (4)场景再现:你们能结合音乐演绎一下吗?

  【设计意图】“问题链”的设计为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支架。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积累了丰富的感知经验,为进一步的演绎打下基础。

  2.“动身”——交互的具身体验协同

  角色嵌入式的表演体验,让学生在音乐主题的烘托下切身感受故事的唯美,沉浸在音乐的独特魅力中。

  【活动4】律动体验,联想想象

  通过律动体验副部主题,想象梁祝二人在草桥结拜后,音乐会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生随副部音乐律动,自由创作动作。

  (2)仔细聆听音乐片段,感受音乐情绪。

  (3)描述音乐情景,阐述与故事主题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律动体验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结合音乐想象梁祝二人草桥结拜后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情景,形成情感上的升华。

  3.“动思”——思维的自主整合审辨

  在呈示部爱情主题的音乐表现上,小提琴轻巧悠扬的音色展示着女性形象,大提琴低沉粗犷的音色表现出男性阳刚、潇洒的特征。在这一主题中,小提琴就是祝英台,大提琴就是梁山伯,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描述了梁祝二人相识、相知的过程,也揭示了他们彼此暗藏在心中的爱慕之情。但是,如此美好的主题与化蝶主题在音乐表现与感知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审美感知上,哪些特定的音乐要素(如音色上弦乐器“弱音器”和竖琴的使用等)导致了差异的存在?在故事情节上,梁祝二人从相识、相知到化蝶经历了什么?这些问题成为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抓手,引导学生向着高阶思维迈进。

  【活动5】认知冲突,思维审辨

  (1)认知冲突:

  结合歌曲《化蝶》对比“爱情主题下的美好”与“化蝶主题的凄凉”,体验大小提琴的演奏,阐述音乐如何展现两只蝴蝶翩翩起舞。

  (2)思维审辨:

  梁祝经历了什么?为何从相识、相知时的唯美走向不得不化蝶的凄美?在此之中,音乐在旋律、速度、音色、力度等方面做出哪些变化?为什么?

  【设计意图】将歌曲与乐曲对比,让学生进一步聆听音乐产生“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声与器乐在音色上的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不同音乐带来的情感色彩变化。通过对比聆听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思辨力。

  4.“动行”——真实的问题解决迁移

  在平衡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需在迁移运用中巩固。因此,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行动中迁移运用所学所获,是深刻掌握音乐潜在逻辑的必要过程。

  【活动6】真实问题,设疑探究——怎样的音乐演绎才能更贴合故事情节?

  (1)分别以不同的音色(男女声)、速度、力度等演唱《化蝶》片段,探讨其带来的不同感受。

  (2)根据音乐主题所对应的故事情节,制作《我的演唱建议》,并据此演唱《化蝶》。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