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游戏是一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课改不断推动的当下,小学音乐的育人作用愈加突出,然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将音乐游戏合理应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基于此,对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趣味音准、情景表演、知识竞赛、小组合作游戏等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趣味唱游”的学习任务,旨在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如何以音乐游戏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师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音乐游戏作为一种先进而成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游戏与音乐整合起来,使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获取音乐知识。这一教学方式以音乐为主题、以游戏为载体,将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融于游戏中,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喜爱之情,不断强化其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提升。
一、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增进师生交流,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以音乐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在参与音乐游戏的同时积极探求美感的源泉,从而促进自身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保持较强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参与度,才能保障教学效果。音乐游戏作为一种有力的教学工具,能够打破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的音乐学习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其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师生交流与互动中,进一步增强音乐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是一门感性思维的艺术课程,学生要想获得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就要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然而,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固化、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创造潜能未能被充分激发出来。而通过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融于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更好地掌握音乐旋律;另一方面,音乐游戏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自我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然后使其通过语言或肢体表达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充分表达出来。可见,音乐游戏的运用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想象及表达等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入音乐游戏的有效途径
(一)以趣味音准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准,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难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趣味音准游戏,使学生保持一个放松、愉悦的状态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音乐节奏,从而在游戏活动和音乐教学中充分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力,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湘艺版二年级上册《DoReMi》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阶“Do、Re、Mi、Fa、Sol、La、Si”,并能够准确运用科尔文手势表现音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之后,开展“寻找好朋友”的游戏活动:先找出7个学生,并分别在其额头贴上代表7个音阶的纸条,然后随机播放一首乐曲,在音乐结束后,让学生按照乐曲中的音符顺序,找到与自己头上音阶相对应的“好朋友”,按顺序站成一排并做出正确的科尔文手势,最后进行统计,找出“好朋友”最多的人便是游戏的获胜者。在这个游戏的起始阶段,由于学生尚未完全熟悉本节知识,他们难以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或者找错了“好朋友”,在其他学生的场外援助下才能够找对位置;而随着游戏的推进,学生就能够快速且正确地找出“好朋友”并做出正确的科尔文手势。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快速掌握音准。
(二)以情景表演游戏深化学生的音乐理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拥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较高的模仿兴趣。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音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情景表演类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音乐表演中。多媒体设备可以在该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呈现音乐内容,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在该情境下,学生能跟随音乐节奏尽情发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更好地领悟音乐内涵,从而将音乐的教化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例如,在教学湘艺版一年级上册《粉刷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粉刷匠》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相关情节设置情景表演游戏,鼓励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一半学生扮演粉刷匠,一半学生模仿房子造型,第二次互相交换角色。利用小小粉刷匠愉快劳动的游戏情景,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容易记住歌词,更深刻地感知歌曲内容,同时还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释放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同步提升。又如,在教学湘艺版一年级上册《牧童谣》时,本首曲目具有较多的旋律变化,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存在较大难度。为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牧童这个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以敲击或拍手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节奏。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对牧童这一角色的理解,更深刻地感知牧童放牧时的心境和情感,感受到该曲目的独特魅力,深化对音乐的理解。
(三)以知识竞赛游戏增强音乐知识趣味性
虽然小学音乐课堂以歌唱为主,但如果只重视歌曲教学,就会将课堂变为单纯的“赛歌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湘艺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还包含许多音乐理论知识,这些内容往往难以理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解决学生“学过就忘”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设计知识竞赛游戏,将这些理论知识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增强音乐知识的趣味性,营造一个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多元互动的音乐游戏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湘艺版六年级下册“(认识乐器)京二胡月琴”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乐器猜谜”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游戏。首先,提供各式各样的乐器,如短笛、二胡、小提琴等,鼓励学生随性演奏,使其初步熟悉各乐器的音色、旋律等特点;其次,让学生背对教师,教师随机选择一个乐器并演奏,让学生以举手抢答的方式说出乐器的名称,未抢答或抢答失败记“0”,抢答成功并回答正确记“+1”,抢答成功但回答错误记“-1”;游戏结束后对每个学生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数最高者获胜。在这个游戏中,对于编钟、钢琴等稀少且大型的乐器,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仿真模拟,以此丰富乐器类型和游戏内容。此外,对于音乐家、歌曲种类、音乐形式等人文知识,也可以利用这种知识竞赛游戏进行教学。如向学生播放一些特点鲜明的无声舞蹈视频,在学生初步感知之后,再随机播放几首音乐,开展舞蹈视频与配乐“对对碰”的知识竞赛游戏,以此提高舞曲发展和音乐史等理论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并不断增强学生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