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课标”论 探索“教改”路——以小学音乐课程为例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本次修订完善了培育目标,突出课程育人价值,重设了课程设置,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强了指导性。
旧课标“辞旧迎新”,新课标“日新月异”。新课标的发布,是否会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呢?笔者认为:新课标是旧课标的完善和补充,是超越和发展。超越并非“超出”,发展并非“替代”。新旧课标融为一体,给予学生结构化、整体化、系统化的培育。
在目标体系上,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变迁,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方向、统帅、纲领。犹如教学的“定海神针”。如何理解“目标”呢?分为三种:“教育目的”“学科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属于宏观层面,只是停留在“想得到”的界面;“学科目标”属于中观层面,是看得到的;“教学目标”属于微观层面,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得到的。三个维度构成相辅相成的目标体系。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走向育人的重要转折。隐藏的价值观不同:旧课标人的部分占得非常少,学科占的比例较多。旧课标实施的十个年头,发现了弊端,育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维目标提取的只是能力,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可迁移、可运用。包括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素养目标是为了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能力如何转为素养呢?就拿考驾照为例子,起初先训练,掌握了驾驶的方法,这就是相当于掌握了音乐的“双基”,进而做到安全驾驶,形成了关键能力。为了保证安全,还需要礼貌行车,珍惜生命,这又涉及人的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也包含关键能力。只有“素养目标”自觉转型,育人目标才能真正落地,否则“空中楼阁”“无稽之谈”。笔者以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例,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分别制定“三维”课时目标以及“核心素养”单元目标。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时目标)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目标)
从两个表格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三维与素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升级。在教学目标上,我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双基”本位、“三维目标”本位再到“核心素养”本位三个阶段。三者既相互关联,又有区别。从教育方面来说,三维目标侧重于学科角度,对应的主体是教育;核心素养指的是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品格、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对应的主体是学生。核心素养主张育人,这是从教书到育人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双基”本位的教学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当成教学目标,属于狭义的、封闭的知识观;
“三维目标”本位的教学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落实、实施、体验当成教学目标;是广义的、开放的知识观。
“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把核心素养的培育当成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大德+小德+才能=德+才
德:有使命、担当、有较强的责任感……
才:唱歌能力、演奏能力、表演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
就音乐课程而言,每课、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都要围绕音乐核心素养的四大内涵,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来写教学目标。
优化课程内容,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突破,实行结构化的组织与设计
一、突出“联系”,浑然一体
音乐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新型的音乐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实践过程需要经历:欣赏过程(音乐情绪情感、表现要素、体裁形式、风格流派)—表现过程(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乐谱识读)—创造过程(声音与音乐探索、即兴表演、音乐编创)—联系过程(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其他学科)。新课标在欣赏、表现、创造三种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增加了“联系”。这是源于艺术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这种“联系”是一种突破,将音乐与其他学科互为联系的综合性活动。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电闪雷鸣波尔卡》一课时,学生必须了解音乐与自然现象的联系,寻找哪些乐器和生活中的声音材料适合表现“电闪雷鸣”的情景。这体现“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其他(地理)学科”的联系;三年级下册《春来了》,学生为了进一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画出春天的景色;又如,二年级上册《剪窗花》,学生边随音乐边剪窗花,表达过节喜庆的心情,这都体现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在执教《蒙古小夜曲》这课时,把歌曲编成故事,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这又体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突出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任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并不是音乐学习的本身,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笔者在执教二年级上册《时间像小马车》时,选择学习任务1“趣味唱游”、任务2“聆听音乐”、与任务4“发现身边的音乐”。根据教材内容,没有选择任务3的“情境表演”。可见,学习内容虽然全部呈现,并不意味学习任务要全部完成。另外,学习任务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是由老师、学生决定。要关注学生学到多少,而不是教多少,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应教尽教。在授课中,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聆听音乐、体验音乐。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舞蹈等表现形式,开展趣味化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趣中学、动中学、乐中学,身心获得愉悦,知识、能力、素养自然掌握。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
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决于教与学的平衡关系。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新型课堂还未形成。问题的源头还是没有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未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占着主导地位,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这口号已呼吁多年,但根本上还是脱离不了以教授为主的课堂,无论教学手段多么新颖、课件多么诱人,也只是吸引学生短暂的注意力,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只是一时的,最终不能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具备学习的潜力、能力、实力,统称“学习力量”。教不是简单的传递、讲授、灌输,更不是去压制、支配、控制、取代“学”,教是示范、引领、支持、指导、激励。构建学习中心课堂,是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