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民歌的文化品性及教育功能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 闫若婻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2-01-17   点击:

  [摘 要]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呈现中华民族的真、善、美。民歌作为最本真的民族音乐样态,诠释族群的文化与人性,是人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适切资源。文章通过民歌的时间之维、空间之维、类型样态界定民歌文化的内涵,提取音声符号、交往符号、祭愿符号、精神符号阐释民歌的文化表征,指出民歌的教育功能即文化浸润的教育吸纳、立德树人的教育营养,文化传承的教育媒介,文化自觉的教育考量及国家认同的教育感召。

  [关键词]中国民歌;文化表征;教育功能

  一、民歌的本源意涵

  (一)民歌时间之维与历史溯源

  中国民歌历史久远,东汉《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相传是黄帝时的古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1]简短、质朴、节律方整,真实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吕氏春秋·古乐》是远古巫术活动中的乐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2]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西汉时期被尊称为经典,风、雅、颂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即为歌唱。其中“国风”收诗160篇,记录了流传于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

  从《七月》《硕鼠》《东山》等篇目中,可见当时百姓之疾苦与社会之风貌,从《关雎》《桃夭》《子衿》《蒹葭》中可体会永恒的爱情主题。礼乐教化是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孔子听到好的歌曲, “必使反之,而后和之。”[3] 《史记·孔子世家》有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4]孔子曾为《诗经》三百篇做过正乐。战国后期,荀子为推行其政治主张,模仿劳作的民间说唱写下《荀子·成相》,可谓是我国的说唱歌远祖。乐府是秦汉时期的重要音乐机构,其职能为采八方歌谣编创之,最初形式为无伴奏清唱歌曲,后发展为一唱三叹的但歌,经汉代音乐机构整理后变为有伴奏形式的相和歌。《晋书·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5]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民歌主要有吴哥、西曲歌、北歌等。隋唐时期的诗歌“绝句”大多可以歌唱,诗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根据山歌的曲调填词而成,如《欸乃曲》《竹枝词》《踏歌行》《采莲曲》等。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种称之为曲子的城市小调日渐流行。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约590首唐五代曲子词,显示出这一民歌体裁曾经的兴盛。[6]宋元时期词调、散曲、唱赚、货郎儿、诸宫调等,明清时期的山歌、小曲、及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歌舞也尤为盛行。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以时间的维度,将生息于各地山水间人们的历史故事、生活经验以及精神面貌记录下来,可谓是唱述的民族历史。

  (二)民歌的类型之维与概念界定

  民歌之内涵界定是一考据的过程。《汉语大辞典》指出起源或者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并能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即为民歌。《辞海》中对民歌的解释,又称民谣或民间音乐,系由民间哼唱发展而来,有别于受过专门音乐训练或教育的作曲家的作品,由此可见,民歌是歌曲乃至音乐的起源。《尚书·尧典》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7]即合乐的曲调为歌,《诗· 魏风· 园有桃》谓“心之忧矣,我歌且谣”,[8] 《毛诗故训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9]以上即是对歌、谣、民歌在出处与演变逻辑上的诠释。

  民歌具有丰富的类型划分,理解民歌的类型与样态,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分析民歌的内涵与文化品性。按照内容特质及功能,民歌可分为仪式歌、劳动歌、时政歌、情歌、革命歌、生活歌、儿歌等;按照流传时代,民歌可分为传统歌谣与新民歌;按照地域和色彩区,民歌可分为北方民歌、南方民歌、北方少数民族民歌和南方少数民族民歌;按照创作体裁,民歌又可分为劳动中的号子、山野劳作之山歌、休闲娱乐之小调等。依此,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在百姓生活实践中创作产生并广泛传唱的歌艺与文化。

  (三)民歌空间之维与景观文化

  作为文化的民歌在特定的语境中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上古时期,自然对人而言是未知的神秘力量,人类依靠神话幻想来映射寰宇;巫术信仰构成了文化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艺术表达形式多以巫术、占卜相关联,古民歌表达了先民试图征服空间、改造空间的强烈愿望。农耕时代,土地空间的开发让宁静的大地与乡村成为人最主要的空间生存形式,人们对自然空间的感受、认识和驾驭,成为民歌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传唱的歌谣以自然空间体验为基础,建构“天人合一”的共生美学理念及“情景合一”的文化诗学。[10]在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论述中, “景观”一词经常出现,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地理自然要素的多样差异性特征为民歌文化景观的形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景观的主要传播域。地理空间的差异促使各类民歌的诞生。山脉造成了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北林区山脉纵横,在常年伐木、窜坡、归楞的伐木人群中产生了“兴安岭号子”与“长白山号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山歌“信天游”;苗岭山地构造环境形成了苗族“飞歌”等。水文对民歌景观要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其沟通和纽带作用上,江河湖泊作为天然的水域生态廊道产生了诸多的水上歌谣:西江的疍歌、中山的咸水歌、漓江的龙船歌、川江的号子等,其传递功能使区域人口形成强烈的文化共鸣。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民歌文化呈现的空间要素进行认知,在心理形成特定文化空间结构。[11]从文化空间与音乐景观的角度,以民歌艺术作为探照文化的镜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族群的风俗、信仰、地域环境、语言、生活等。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