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舞蹈特长生的教学与训练研讨
心理变化:用倒叙的形式表现“现在的自己与珍藏的美好回忆告别”;
调度变化:碇步石桥的位置在石凳移动中变化为斜线、竖线、直线桥的形状,用斜线的调度,表现少女玩耍时的欢乐心情和澎湃心境;
舞蹈动作:联系生活“过桥”经历,根据凳子拼接成的碇步桥的模样,设计“微晃膝盖、颤动”相关动作,体现过桥时候的身体失重摇晃的状态。
《碇步桥水清悠悠》舞蹈动作整齐划一,展现了江南水乡自然风貌和热情好客的人文情怀,彰显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生机与活力。在集体剧目编排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录制不同的短视频,让学生在练后根据视频总计舞蹈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调整和优化,使之掌握舞蹈动作,明确舞蹈对中华文化的精髓求索、对江南诗画审美的思考、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
3.3 形体训练,塑造优美挺拔体态
形体舞蹈是形体修塑和舞蹈的结合,具有动作舒展、线条流畅、动作优雅的特点。优美挺拔的体态,是普通高中舞蹈特长生取得艺考成功的先决条件。开展形体训练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塑造优美挺拔的体态,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教师在训练中,可以针对芭蕾舞、民族舞开展训练,塑造学生的优美挺拔体态。
3.3.1 芭蕾舞训练,矫正不良形体
芭蕾舞训练能矫正舞蹈特长生的不良形体,使之保持良好体态参加艺考。舞蹈艺考是高中特长生的成才途径之一,对学生的未来艺术学习与成长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芭蕾舞形体训练,帮助学生塑造优美挺拔的体态。
例如,在《天鹅湖》舞蹈教学中,教师利用视频资料介绍芭蕾基础训练体系,分解不同的舞蹈动作,明确要求不同动作规格以及要领。教师细化动作纠正,如“把一位蹲”动作,要求学生脚底外开、一字站立,腿部肌肉收紧上提,保持上半身直立,在下蹲至极限时,保持膝盖外开缓慢收回,恢复直立状态。芭蕾舞训练能刺激舞蹈特长生的腿部肌肉与胸背部的肌肉,使之通过练习腿部、臀部肌肉,在上收、拉长等动作中,提高重心,矫正不良形体,增加胸背部肌肉线条的拉长感,使得上身保持挺拔。《睡美人》《胡桃夹子》以及《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曲巨作,皆以轻盈美妙的旋律与梦幻般的意境为主调,将宏大的交响乐与舞剧的戏剧冲突进行深度融合,使得音乐和舞蹈在舞剧中获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芭蕾艺术在更高层次的蓬勃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选择音乐进行练习,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准确地将单个动作贯穿至成套动作之中,由此矫正不良形体。
3.3.2 民族舞训练,提高艺术气质
民族舞的最大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的紧密结合,虽然有一定的格式、规范,但也有即兴发挥的传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利用民族舞训练改变学生对舞蹈学习“固定模式、枯燥练功”的陈旧观念,可以为舞蹈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艺术气质。
例如,在蒙古舞蹈教学中,首先,教师由蒙古舞动作指导引入新课,带领学生训练步法,分别尝试运用平步、踮步、错步随乐舞动,体会三种步法的稳定特点,感受蒙古族人的扎实稳重。其次,教师介绍“走马步、摇篮马步”两种舞蹈动作,要求学生保持膝盖松弛、脚平稳,跟随《鸿雁》《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音乐进行舞动,从蒙古民族舞蹈基本体态动作中感受“粗犷、开阔”的体态语言,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心胸宽广、灵活敏捷的特点。在形体训练中,教师为了塑造学生优美挺拔的体态,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短视频平台上的蒙古族舞蹈达人的表演视频,模仿歌舞动作,在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气质。学生通过参加蒙古舞形体训练,夯实了舞步基础,能保持优美挺拔的体态应对艺考。
3.4 身韵训练,提升艺术处理能力
身韵是舞蹈“身法”和“神韵”(中国古典舞)的合称,符合古典舞艺术规范的身法,展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神韵。在身韵训练中坚持因材施教,可以针对舞蹈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高质量的训练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处理能力,使之适应艺考中的不同情况。在身韵训练中,教师也要坚持以考代练,利用不同规模的考试,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让学生能感受呼吸和意念对舞蹈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把握舞蹈运动规律,提高自己的艺术处理水平。
3.4.1 因材施教,启发艺术处理思维
因材施教是针对高中舞蹈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以启发学生的艺术处理思维,促进其舞蹈水平提升。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传统武术、杂技、戏曲中的元素,以具有特色的动作和造型,呈现出东方独有的刚柔并济美感。身韵、身法、技巧是中国古典舞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随《宝莲灯》音乐即兴起舞,根据学生的跳舞风格,指导其着古典舞服装,做出“提、靠、沉、腆、移、含、冲”等动作,感受中国古典舞“云肩转腰”“燕子穿林”等风格,表现出“沉香救母”的意向,运用身韵语言表达音乐主题。身韵的运动规则是中国古典舞的训练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曲目,遵循“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等运动规则,明确古典舞“从反面做起”的特点,掌握“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路线规则,感受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舞蹈美。我国古代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都可以作为借鉴之物进行训练。教师可以从中提炼不同的舞蹈训练资料,利用别具一格的舞蹈素材,启发学生进行艺术处理,使之根据配乐创新舞蹈动作,在身韵训练中以符合古典舞艺术规范的“身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切实提升艺术处理能力。
3.4.2 以考代练,积累艺术处理经验
以考代练能模拟真实的艺考环境,让舞蹈特长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训练,了解艺考流程,积累丰富的艺术处理经验,为今后的艺考做准备。由于普通高中舞蹈特长生所处环境相对特殊,学生登台表演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为了解决学生缺少表演经验的问题,高中艺术教师应当利用不同形式的考试,推进舞蹈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考试中锻炼自我,积累艺术处理经验。
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情况,以艺术理论联考的方式模拟艺考笔试。教师要坚持文化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指导学生在考试前认真复习理论知识,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度总结学习方法,改进艺术理论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舞蹈技能展开考核,利用月度小考、季度大考,激发学生的舞蹈训练积极性,设计不同的荣誉称号点燃学生参与舞蹈考试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投入训练中,为月度小考、季度大考做准备。与此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舞种参加校园舞蹈社团,如民族舞团、现代舞团、拉丁舞团、古典舞团等,利用社团之间的比赛,推进舞蹈训练活动。教师在比赛中最大程度还原艺考现场,模拟评委进行打分,让学生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舞蹈训练,在艺术理论学习和形体、身韵训练中,主动思考、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积累丰富的舞蹈经验。最后,教师应在高考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围绕学生在身韵训练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点对点”修补,提升其艺术处理能力。学生经过日常比赛、考试的磨炼,可以放平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信心迎接下一步艺考,在考试中发挥出超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