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深化民族音乐教学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非常重要。在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下,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影响甚广,但民族音乐也不应该被忽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将民族音乐纳入教材范围,并在教学过程中透彻解析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背景,剖析其内在的文化营养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在中华文化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合唱、体验演奏等实践活动逐渐领悟并具备对民族音乐情感紧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深度。
关键词:民族音乐;声乐教学;民族精神;多元文化
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中音乐教学应当深化民族音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
一、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层面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历史文化。历史文化的载体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史书、小说、传统音乐、古董等。作为一种独特的载体,音乐能够在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以更深刻的方式表达感情,更能使听者代入、产生共鸣,因此民族音乐作为传播历史文化的载体必须得到重视。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民族音乐承载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流过了上下五千年的岁月长河,因此在我国高中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中必须足够重视这颗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其意义首先就体现在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化的传承关乎着一个民族的兴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作为我国未来栋梁之材的高中生必须以学习民族音乐为音乐学习的重点,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中感受历史、感受文化。
(二)美学欣赏层面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高中生提高美学欣赏力。我国的民族音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多样,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从多样的角度表达了我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因此对传统音乐的深入学习也能帮助高中生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审美观丰富审美角度。
日常接触的音乐作品能够影响一个人审美观的养成,而养成后的审美观又能反过来引导人选择相应的音乐作品,因此丰富自己的审美观是提升美学欣赏力的重要手段。不同种类的音乐包含着多样的音乐风格,而对于我国民族音乐而言,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我国民族音乐丰富的音乐风格,在各式各样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开阔高中生的视野、丰富欣赏的角度、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以乐器而言,蒙古族用独特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创作了极具代表性的《万马奔腾》,以弦声拟马声,生动形象地绘出了一幅万马嘶鸣、奔跑的动态场景,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三)思政教育层面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深化高中生的思政教育。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艺术形式,教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和美学层面,还体现在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上。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提到传统音乐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而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民族音乐也将丰富的民族精神孕育其中。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学习,高中生能够在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我中华》,这是一首以广西民歌为基底元素而创作的突出民族特色的歌曲,歌词脍炙人口,每当前奏响起时总让人不禁跟着一起载歌载舞。在《爱我中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刻挖掘歌词的含义,在教学生唱明白歌词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听明白其中深刻的意义,切实感受到“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繁荣景象,认识到“爱我中华”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要以民族精神为旗帜以身作则,在实际行动中为“建设我们的国家”而奋斗。
二、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途径
(一)明确民族音乐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中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欣赏和创造民族音乐。首先,应该突出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教师可以介绍民族音乐的历史、起源、演变和现状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和多元的文化内涵。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增强自信心、感恩心以及爱国情怀。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取名家名曲,挖掘优秀作品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及内在价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等活动;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鉴赏和评价民族音乐,在带领学生聆听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品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支持、激励和鼓励,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地通过创作和表演去发展个人音乐素养,并运用所学知识来创造出属于自己、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二)通过近距离接触切实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实践才能出真知,音乐是一种在演绎中体现的艺术,若想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民族音乐,切身体会到民族音乐中的情感表达。高中生在心理上已经有了较为敏感的情感捕捉能力,但是仅仅依靠音乐课本上的内容与音频的播放并不能完全释放出民族音乐中蕴含的能量;因此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将民族音乐带入课堂,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民族音乐的全方面情景设置。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邀请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形式的艺术家来到学校,以专家论坛、专家进课堂的形式,通过民族艺术家的讲解与演绎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爱上民族音乐,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民族音乐。
(三)多元民族文化教学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如果形式过于单一都不利于课堂的效率提升。对于民族音乐而言,单纯地进行民族音乐的赏析与演唱教学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族音乐蕴含的精神,无法充分挖掘出民族音乐的价值。因此,对于高中音乐的教学来说,若想深化民族音乐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注重多元民族文化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利用好多媒体等手段,从不同视野展示多元的民族文化,以便民族音乐的深层次学习。
我国总共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若想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在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中了解相应的民族文化、民俗生活习惯等,通过拓展多元民族文化的知识来提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西藏民歌《欢歌起舞》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藏族音乐独特的发声技巧、乐器与演奏方式,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在文学、舞蹈、绘画、雕塑等方面丰富对西藏的了解,思考西藏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怎样的西藏民族音乐特色。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多种多样与历史沉淀,以多元文化为驱动,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力,以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民族音乐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