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教学中提升高中生审美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摘要:高中阶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利用民族舞课程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塑造积极的审美价值观可以从民族舞音乐、服装和舞蹈三方面入手,通过构建民族舞蹈美育体系,使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建设自身的审美判断,发展审美价值能力,从而提升审美价值观。
关键词:民族舞;高中舞蹈学生;审美价值观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生需要通过欣赏各个舞蹈艺术类别的优秀作品,提高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审美观认知力量;通过学会并表演舞蹈动作,提高完成艺术作品的表演力量;通过掌握与舞蹈艺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知识,提高的社会文化理解能力。民族舞包含着丰富多元的人文认知与情感,学生能够透过对民族舞研习,体会各种民族舞作品背后的人文含义与抒发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质。高中阶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利用民族舞课程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一、塑造积极的审美价值观
(一)民族舞音乐是切入点
音乐和舞蹈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在高中民族舞教学中,我们需要合理地把音乐和舞蹈相结合,利用舞蹈音乐欣赏、表演创编等活动,来培育学生对民族舞的兴趣与热爱,从侧面培养学生其艺术感受,从而加强情感实践,引领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从而养成综合的人文素质,提升全面素质,肯定了民族舞的教育意义。
民族舞中的歌曲音乐根据各个民族、地域,以及舞姿和歌曲的特点划分,包括了山歌、小调、号子、灯歌、茶歌、花鼓调、打唱调、堆谢、果谐等。总的来说,我国民间舞蹈中的乐曲主要来自民间,并扎根在各民族区域古老文化的沃土上,其乐曲中遗存了原有的文化面貌与时代气息,可以体现出相应地域的舞蹈文化特色。更为重要的是,民族舞中的舞蹈音乐是民族舞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的切入点。在音乐的影响下,学生不但能够由此得到情感助力,从而赋予舞蹈音乐内容以内涵,而且还能够在乐曲的短促停顿间,通过对舞者动作的情感变化和动作配合,呈现出更加复杂的舞蹈音乐内容及其动作情感,从而创造更加丰富的具有民族艺术内涵的民族舞表演。除此之外,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民族舞蹈音乐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民族舞,体会民族舞的审美价值。在音乐的带动下,学生能够通过旋律节拍的转变去调节舞者动作的情感,将相对明确的旋律节点和重要的舞句相结合,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艺术体验[1]。
在教学《茉莉花》时,先是介绍其音乐起源、发展后,播放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视频,通过音乐对比法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并为下一步学习环节作铺垫。在感受过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后,请学生回答各个地区的《茉莉花》有什么区别?通过设疑来引发学生对歌曲的思考,教师再引导介绍不同民族特色的《茉莉花》的音乐特点,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艺术的喜爱。在这一兴趣被激发的基础上,再讲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流派以及民族音乐产生的原因和地域性原因。
(二)民族舞服装是关键点
民族舞服装是完成舞蹈表演时所穿戴的服饰,它对树立审美价值观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民族舞蹈中,民族服饰不但能够有效地辅助学生理解民族舞蹈,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民族舞的表现能力。民族舞的服饰为各少数民族本身服装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服饰,其艺术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生产原料、纺纱技术、印花方法、绣花技术、图形纹样、颜色表现、装饰方法、艺术功能等方面。而舞蹈服装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反映人物各方面的生活信息,比如年龄、地位、个性、所在的地区、时代、文化等等,都是能够借助舞蹈服装来加以表现,具有不言而喻的艺术意义,也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所认识与了解。
比如,学习蒙古舞《牧歌》时,教师可以从先以蒙古族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的民俗仪式介绍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兴趣,再简单介绍蒙古族的服饰讲究,蒙古舞《牧歌》的服饰是根据人物特点而刻画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展示一套精美的民族服饰后,让学生代表试装,学生对蒙古舞的兴趣一下子高涨,随后逐步引入蒙古舞《牧歌》的基本动律,有了前面了解蒙古的一些风土人情,学跳舞蹈动作就会更简单,更能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的语汇特征及节奏特征。
(三)民族舞舞蹈是主渠道
民族舞蹈的动作时基于地区的生活环境,并加入了具有审美特性的舞蹈动作和故事内容,当地人民起舞,或跳跃,或停止,由动至静再由快至慢的舞蹈形式,能给观者以审美上的良好感受[2]。以名佤族舞《勐安木拐》为例,由于佤族人民喜爱大自然、生活简单朴实,在舞中表现灵活多样,舞蹈作品的音乐效果以及长长的黑发,从一开场让人就有了一股神秘色彩。通过将长发不停甩动展现出佤族女孩的狂野之美,洗头发、梳头发、抛长发、舞秀发的动作,再加上由舒缓到轻柔的旋律韵律,把佤族姑娘的豪迈、男性化、粗犷而又不失爱美的心理状态,透过五指张开的特殊手型表现了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了佤族人民中那种特有的万物有灵、人神共居的生活理念。
二、构建民族舞蹈美育体系
(一)审美知识的掌握
高中民族舞蹈课程不要仅仅把舞蹈中的理论知识点提供给学生,还需要担当起相应的社会教育使命,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代相衔接,努力把舞蹈中的带有审美价值特征的东西通过美育课程提供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培育能够理解、鉴赏、体验生活美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中国土地广袤、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地区的舞蹈都有各自的艺术文化特点,如果把这种艺术文化特点在民族舞蹈课堂上体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增加民族舞蹈的内容,还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教师应该对舞蹈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扩充,为他们带来较为全面的鉴赏信息,他们通过对这些知识内容的欣赏,综合多种感官知识对民族舞蹈作品加以感知、感受、思考、研究和评判,达到审美的最终认识民族舞。通过鉴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拓宽他们的视野,为他们培养解读民族舞这一艺术积累一些知识与经验,进而为他们树立审美价值内容打下基础。民族舞蹈,特别是民族舞作品都包含了大量的审美价值元素,这也使学生产生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兴趣,这种经验积累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民族舞奠定前提。然而在这些民族舞欣赏的经历累积的前提下,学生的审美素质必将逐步得以提高,最后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随着他们自身活动经验和人生经历的充实以及人文意识和审美素质的日益增强,自身的审美活动及其相关的舞蹈艺术体验也越来越扩大和丰富,对日常接触到的东西的本质、好坏美丑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可以分辨的认识,对美好的东西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