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探究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探究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与人的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需要的对象即兴趣的对象。兴趣使人对有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积极地探索,并产生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

    钢琴教学是目前职高幼教专业的主课之一。但是钢琴是一种演奏技巧非常复杂的乐器,要在高中阶段三年的时间里完全掌握谈何容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抱怨“学琴真难”、“弹钢琴太枯燥”,并且会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用心、机械重复、学习效率差、弹奏没有激情等不良现象。笔者对任教学校幼教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抽取了1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钢琴有兴趣的只占33%,而表示不喜欢甚至厌倦的占67%之多。(结果见表1)

表1对钢琴课无兴趣的原因

原因

人数

作业太多

教学方法

死板

基础差

难学

老师凶  严厉

用琴紧张

同学

影响

其他

67人

30人次

33人次

27人次

43人次

13人次

15人次

12人次

百分比

44%

49%

40%

64%

19%

22%

17%

    从上述调查比较中可以发现,职高幼教学生钢琴课学习兴趣不容乐观,直接原因与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一、钢琴教学过程中阻碍兴趣发展的原因分析

    1.基础较差。职高学生普遍存在音乐素质较差、基本功薄弱的问题。一些乡镇中学重视文化课,而对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初中三年使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没能得到较好地开发,节奏感、乐感、音准较差,音乐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学琴的积极性,给钢琴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陈旧。在职高幼教专业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传统,“满堂讲”、“填鸭式”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上班级授课制自身的局限性和传统的“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直接影响到现代教育目的的实现。          

3.作业选材不当。作业量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选曲不能过于简单、单一,也不能过于难、过于长,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如基础、时间、能力等多种因素,因材施教,才能激发学生学琴的兴趣。

    4.教学态度太严厉。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太严肃、太严厉会造成学生心理紧张、不稳定。教师太挑剔,一味地指出缺点,而没能及时鼓励学生,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谈何兴趣。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重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忽视了人的发展。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适应学生对知识与情感的要求,教学的重点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终生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一个开发潜能、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我们的问题是,教师们常常把自己从课堂中学来的知识技能,未经转化为适当的教学行为方式,直接灌输给了并无什么艺术体验的学生们,她们当然是不能形成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对学琴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只有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落后的教学方式。   

(1)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齐奏、联奏、合奏、伴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演奏形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听觉能力,合作能力和节奏感。如选用一些四手联弹的曲目《草原英雄小姐妹》、《挪威舞曲》、《军队进行曲》等,这些曲目节奏感强,旋律活泼、流畅,学生容易把握作品风格,进入角色,不论是弹低声部的学生,还是弹高声部的学生,在弹奏时会很注意对方的弹奏,强、弱、起、伏也会配合得较好。经常组织小型钢琴演奏会,培养学生自信心,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兴趣。(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谓合作,就是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面的合作。课堂教学要从交往的角度出发,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早在1995年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一位组长负责,每次上课由教师向组长传授要点,再由组长向各小组成员传授要点、弹奏方法,教师对小组学生随机抽查掌握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评价、共同探讨。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一改以往师生之间不愉快的情绪,取而代之的是活跃、轻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从兴趣的倾向性来看,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钢琴的直接兴趣。

2.适当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课堂内,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合作伙伴关系。以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对作曲家进行介绍,然后对作品进行较为粗略的分析。这样的教学学生未必能全盘吸收。在提倡创新教育、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时代,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把问题带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如分析肖邦作品《bE大调夜曲》,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肖邦生平资料,所属时期、派别,有哪些代表作,其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是什么。通过欣赏,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作品要点、难点,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地方要学习如何处理。学生踊跃分析所

听到的乐曲和学习的曲目,同时应用音乐词汇讨论他们对乐曲的理解,能够运用评论过程对所学曲目作出正确的评判。由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作品会比以往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有一种收获感。有的学生还通过与别的浪漫派作曲家作品的比较,更进一步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轻而易举地接受答案转变为通过努力寻求答案,从而丰富和充实教学的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感,让学生学活、学深,学得有新意,学得更有趣。

3.布置作业要得当

稳定持久的兴趣使人长期坚持某种活动,从而获得系统的知识。因此,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来掌握技能技巧。但由于学生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方式、方法不同,思维反应速度不一样,故教师布置钢琴作业必须因人而异,适度而行。过难的作业,容易使人产生失败感。使人产生失败感的作业,非但不能培养毅力,反而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这种情况以新教师为多,年轻教师在校时刻苦用功,应付大量练习,走上工作岗位后,把这种强化训练的方法用在学生身上,布置过多、过量的作业,认为这便是“严格要求”。殊不知,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作业完不成或达不到要求,会产生失败感,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怕学情绪。从心理角度看,太容易的作业,又不能激发学习的愿望。作业如果太少、太简单,则不能有效诱发兴趣,学生对这门课会轻视,认为没有东西可学,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正确把握作业量,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通常给学生提供周作业和月作业。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布置一首较长、有一定难度的乐曲,可以用一个月、

甚至两个月的时间完成,叫做“月作业”;布置一首较为短小、练习基本功为主的练习曲,必须在一周、二周之内完成,称为“周作业”,另外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再附加一些音阶、琶音、和弦之类的基本技术练习。几年下来,学生们都比较适应和喜欢这种“弹性制”的作业。一方面不会因为一时完不成作业而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不会影响教学基本功的进度。科学合理的作业量,能形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4.强调教学过程的愉悦

    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食粮,音乐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正是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愉悦性,人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因此现代音乐教育观无一例外地都强调音乐教学过程应充满愉悦。

    使音乐教学过程充满愉悦,这一方面表现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都获得美感满足,都感到兴趣盎然。如果师生有一方没能进入状态,教师因教学不得法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或教师本身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教学过程也就不可能具有愉悦性特征。因此,师生情感的共鸣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性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利用钢琴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音乐权威自居,要持一种寻找优点并加以赞赏的态度,而不要经常加以责备的态度。只有在这样的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钢琴艺术所给予她们的愉悦。

    职高幼教专业钢琴教学,既不能象专业音乐院校那样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也不能象学校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注重书本知识的吸收,而是重在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乐趣,激发其学琴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而非外在的压迫下自觉自愿地去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钢琴艺术修养。在学生眼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下点头、一次掌声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鼓励。在钢琴教学中,学生需要的是教师永远伴随着鼓励与关怀的欣赏,而不是那种一味训斥学生的“严师”。

    钢琴教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课,作为一名幼教专业钢琴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弹性作业,寓教于乐,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钢琴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为幼教专业培养出具有较好专业素质的人材。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