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可视化”教学策略实践
案例2:“舞曲”合作环节。
《青春舞曲》属于新疆民歌,歌曲中有较强的韵律感和民族色彩。教学过程中融入《校园圆舞曲》来进行对比教学,交流环节,引导学生感知两种不同旋律音乐中表现出的共同点,在音乐中感受青春的活力,启发学生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中出示了多个舞曲的应用场合,并构建出“校园毕业舞会”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自我感知和交流的过程中选定一首作为首支舞曲。自我感知的形式是开放的,学生于小组中可以通过打节拍、歌唱、跳舞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八年级的学生大多不主动进行课堂表现,可视化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感知过程,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舞曲的欢快律动之情,在自主交流过程中尝试体验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两首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旋律轻快,都暗含着珍惜光阴的意蕴。问题设定出矛盾点,结合学生的喜好去“说服”同伴,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融合课堂教授的乐理,可视化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梳理内容去表达。答案不是唯一,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达过程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可视化的互动环节,不只是引导,而是学生的互动也让教师“可视”,让学习过程“可视”。
八年级学生在课堂中会更多关注到同伴的反馈,比如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唱歌不好听,把握不好音乐的旋律,因此在课堂中总是“悄悄的”,还有学生内心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总是羞涩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可视化的交流环节,是教师隐到学生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擅长唱歌的唱歌作为示范,肢体协调的进行韵律示范,记忆力强的同学分析乐理,集体合作过程中让学习过程简单化,多元化[5]。
(三)生乐互动,能力迁移
音乐不分国界,不分阶层,不分年龄段,同一首歌曲在不同人的耳中都是不一样的。但音乐的魅力正是在此,于旋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歌词是文字的音乐,而旋律是情感深处的互换。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中外名家的音乐作品,或激昂,或抒情,或灵动,或清醒,尤其是乐队表演过程中的现场呈现,更能够于视、听中给学生带来强烈的体验。现场听取演唱会的机会非常少,也不适用于教学中,既然我们去不了现场,就将现场带到课堂中来,实现面对面与经典对话,于氛围中感受音乐,于课堂中激起学生的精神共鸣。
案例3:《茉莉花》欣赏课堂。
《茉莉花》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的名片之一,不仅在本土流传甚广,有多个版本(如中国民歌版及江苏民歌版),甚至对国外音乐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国多个重大场合都有其的身影出现。教学目标为能够从歌词、旋律线条、节奏、音域等音乐要素分析中国民歌《茉莉花》并进行背唱。得益于《茉莉花》的婉转抒情及流传甚广的特性,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在旋律响起之时都能够跟着不由自主地进行哼唱。因此教学过程中,选择将“音乐会”带进课堂,借助投影将少儿音乐团、国家音乐团,以及国外音乐团的演奏都直观地进行呈现,引导学生感知同一首音乐的不同演绎方法,并能够尝试于管弦乐的表现中感受旋律、节奏和音域。茉莉花融入了非常多的元素,可以说是每一个乐团演绎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宏观呈现出音乐的多元性,实现以美启智、以美育德[6]。
可视化教学的背后是丰富的网络资源,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非常优渥的条件。音乐的学习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一种学习方式,不固定于一个教学模板,不急于达成教学目标,放大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育人理念,让音乐不只是乐理,而是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构建音乐学习的天地,引导学生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不同的音乐背后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民族要义。
可视化教学不是单指教学应用,而是指学习的全过程,更是让学生看到音乐,触摸音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的反馈。
(四)可视化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的评价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全面发展。可视化教学的有效应用,将评价标准量化进行直观呈现,在每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都将起到总结和推动的作用。比如,在演示环节,学生共同制定量化标准,投屏展示。学生在个体活动、小组活动以及集体活动中均能够对标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融入学科专业评价元素进行总结和反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标准是分层的,引导学生对标量化标,分析自身,评价他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全面发展。
(五)可视化课堂展示
音乐演示环节是课堂中的重点,在此环节借助可视化教学,融合录制进行多样的呈现,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积极性。分角色演唱,集体合唱,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很多教师于环节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于过程中的表现无法直观地进行再现。在教学环节中融入课堂再现,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进行紧密联系,或者深入环节引导学生在表现环节中由集体转为个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利用平板、手机全程录制学生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集体的表现进行点评,融入反思环节进行多样的展示[7]。
(六)可视化宣传展示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但所有的孩子都会有个舞台梦。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融合新课标跨学科教育理念,于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文字、绘画、弹唱、跳舞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记录课堂中的创意表达,学生于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形成有效的宣传内容,展示于日常学习课堂,学校公众号、家校互动平台,让以美育人实现以美促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表现的意识。
三、结束语
可视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实现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促行的育人过程。渗透音乐专业知识于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将直观教学反馈于过程性评价、多样性表现以及学科宣传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氛围,走入音乐的世界,感知音乐的多样性,沉浸式体验音乐的魅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敏莉.浅析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可视化运用[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26):78-79.
[2]陈奂.探讨可视化技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语文课内外,2022(22):157-159.
[3]任赫.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2(04):136-138.
[4]候婧颖.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赏析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0(08):34-35.
[5]周乐.以美育人:初中音乐课程德育功能的渗透路径研究[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2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