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浅谈初中合唱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苏州学府中学校 沈姝玺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11-12   点击:

  录唱,可以帮助学生找出与范唱的差距,完善不足,提高他们对于音准、节奏、情感的认知,为日后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个人认为,一次次的录唱胜过教师一遍遍地教唱。学生在听中唱,在唱中听,两者结合,缺一不可。

  以合唱教学《我心歌唱》这首作品为例:笔者先以两声部训练为主,运用柯尔文手势带动学生进行纵向为重点的音准训练。稳定后再进行接唱。接唱,先从一个乐句的横向、纵向接唱,逐渐过渡到一个乐段的纵向接唱。在声部相对和谐的情况下,学生再次聆听、感受范唱,通过录唱,一次次找出不足。在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对歌曲的强弱、快慢及乐句的呼吸等主动用笔圈圈画画。在小组交流时,相互间点评到位,例如:“老师,这一乐句我们是不是要做渐强的处理,而不是干巴巴地去唱?”“老师,三个声部同时呼吸不太好听,是不是要轮流呼吸”“老师,这里的速度要快些,下一段要回原速,是吗”……

  综上所述,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应采用灵活的形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笔者上述的列举还存在着局限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提炼适合学生自己的各类内容和方法,让其学习兴趣持续。合唱是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时间的艺术,一部好的合唱作品的呈现,需要教师优化合唱教学,学生积淀音乐素养,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四、挖掘作品内涵并培养初中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合唱教学的重点是“合”,不仅仅是指声音的有机融合,更是情感的相互融合。合唱教学除了让学生追求整齐、统一、优美的声音之外,重点要引导他们饱含真情地去演唱,使合唱艺术具有情感的神韵,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

  1.立足于审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内涵做深入了解,充分挖掘其精彩乐段、重点部分,对歌曲的刚与柔,动与静,连与断,气息控制及感情抒发等进行整体设计。学生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表现将为合唱表演增添艺术魅力。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根据《铃儿响叮当》这首传统的圣诞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八次变奏,不同风格,不同演绎。从牧歌、华尔兹、狐步舞到爵士、摇滚乐等。对于初中生而言,每个变奏主题对应的音乐风格演绎是极具挑战的。教学中,主题的哼唱,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哼鸣中静静感受歌曲的恬美。在摇滚风的变奏中,通过加入拍手伴奏来为歌曲增添动感。尾声部分,主要在速度、力度上做渐快与渐强的处理,最终将其推向高潮。

  2.会分析作品

  逐渐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进一步提升了合唱表演效果。作品分析主要包括:对作品的人文背景、曲式结构、伴奏音乐及情感起伏等方面的分析。音乐分析的方法有:听觉分析、乐谱分析、比较分析、风格分析等等。

  以合唱作品《我的祖国》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该作品,它是根据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部分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合唱歌曲。然后,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歌曲分成两部分,第一乐段通过听觉分析和比较分析,使学生感受e小调的柔美与F大调的明朗;第二乐段通过乐谱分析,感受旋律重复的创作手法。在情感起伏方面,主要让学生感受旋律的上行与下行,分别对应力度的渐强与渐弱,以及尾声的渐行渐远作渐慢处理,等等。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情感内涵,逐渐培养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对于初中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是合唱艺术的灵魂。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的过程。

  五、结语

  总之,有效的合唱教学,需要教师打破常规,优化教学。合唱训练,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它任重而道远。学生多声部乐感的培养,教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最终舞台上声情并茂的合唱呈现,是一个由听觉的建立到情感的共鸣,声音地融合到时间的积淀的一个长期过程。通过合唱教学,也让学生转变观念:不是为了比赛而合唱合唱团也不是为了得奖而存在。合唱使我快乐,人人皆可合唱!而对合唱作品的精益求精,更体现着教师们的“工匠精神”。教学的路上,仍需我们不忘初心,让美育如春风化雨浸润校园。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