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

作者:浙江省仙居县安洲中学 郭媛媛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4-01   点击:

  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发展培养的科目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许多教育学者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也是大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从教近五年,同样对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所思考,一直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听觉与内心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做到音乐审美的自我体验。

  一、初中阶段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重理论,轻实践。众所周知,就知识量而言,欣赏课的知识量要远远多于歌唱课。尤其是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往往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作品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上,如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等,而对于音乐本身情感的表达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解析,对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更是无从谈起。如此一来,一方面课堂毫无生气,另一方面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无法深入,获取的知识也仅限于表面。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更没有音乐情感体验可谈。

  其二,重分解,轻整体。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会将音乐作品进行详细分解,很显然,这是达到教学目的最直接且最快速的方法。而事实上,音乐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形象段落,大多数的音响效果是一个纵向听觉过程,过分细化不但破坏了作品本身的音乐情感表达,还局限了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音乐欣赏应从开始就建立整体的音乐形象,培养纵向听觉的思维,而如果过分拆解作品,音乐欣赏的真正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其三,重结果,轻过程。大多数的欣赏教学以分析讲解一部作品为教学目标,是一个简单的照本宣科的过程。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典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与积累的确是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对于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音乐体验,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欣赏教学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面对浩瀚的音乐海洋,学生该如何去自我探究?

  二、“划唱律动”的概念及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优势

  《毛诗序》有载:“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继将“划唱法”运用于学生的识谱教学以及歌唱教学之后,结合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又试图深入研究“划唱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提出“划唱律动”这一概念。“划唱律动”相对于“划唱法”而言,从字面上表述的更加全面,定位更加准确。“划唱律动”属于律动的一种,它更强调手势对音乐情感的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划唱律动运用的范围更为广泛、有效。

  (一)“划唱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加强音乐心理感知

  “ 划唱律动”, 顾名思义是要求学生把对音乐的感知转换成手势的划动,从而对节奏、音律有一个具体的体现,通过手势的划动,来感知音乐的起伏,在感知中慢慢了解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旋律线条的发展可以用旋律线画出,但是真正将其内化到心理感知时必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真真正正地让学生达到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二)“划唱律动”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性和适应性更强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因为操作原因,柯尔文手势的优势很难体现,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国内课堂的推广上也存在局限性。但是,“划唱律动”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同时借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以及柯尔文手势语言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应性,它不但可以突破范围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还能克服局限性适应于整体教学,较好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

  三、“划唱律动”在音乐欣赏教学上的具体应用

  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更好地运用“ 划唱律动”实现音乐欣赏教学呢?笔者借用绘画艺术的特点,从一个直观简洁的层面,将欣赏主体—音乐,简洁直接地根据点、线、面的形态特征和性格特性进行联想、延伸,进而运用“划唱律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一)“划唱律动”抓住“点”的核心从而加强音乐律动感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