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初中音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巧设问题

作者:王萍玲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作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 王萍玲


  “探究性学习方法”又称“探索发现法”“问题解决法”,这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力,而是包括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经验的一种形式。他提出重视科学知识结构,发展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新教育观,率先提出“发现法”。与此同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相近的,却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法,即“探究式教学法”。由于探究式学习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更具体适用,所以,美国教育教学研究会提出了以“探究性教学”为核心,对探究性学习的技能进行全面研究,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的教学方法


  我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并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是科教兴国战略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音乐学科的教学标准中,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提出来,以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同时注重学生在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感受和认识过程中,运用与体现“探究式”学习理念的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意象思维和想象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首要任务:怎样产生好问题?


  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一项有目的性的活动,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并不是要他们去寻找一个预定的、静止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多角度地、发展性地了解音乐,理解音乐作品。着名的歌剧大师瓦格纳说过:“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而学生也在通过解决老师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成长,自我认识,教师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把音乐作品的背景以及表现方式作为固定的答案讲给学生,更多的努力是去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去向一个开放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明确地提出问题。而问题本身也能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动力,能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如何让我们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更充实,更有探索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觉得:一个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问题的设计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具体的音乐情景,要具备趣味性和新颖性。如:我在湘艺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运动的篇章”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与运动的密切关系,我先播放了四个奥运赛场上的比赛项目的背景音乐,然后,设计了几个问题:


  (1)根据上面所听的四段比赛场景音乐,选择合适的比赛项目:冰上芭蕾、健美操、中国太极拳,以及艺术体操,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2)与本小组同学一起探讨这些音乐与体育项目的关系,并思考:如果音乐播放错误,那将怎么样?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听音乐比较有目的,大家听得更认真,显得非常兴奋,因为这些问题都和奥运比赛有关系,他们都比较熟悉,所以学生们边听还边和本小组的同学讨论,并且不时在笔记上写着什么。到最后小组总结探究的结果时,学生们不但很好地选择了相关的比赛背景音乐,而且还发现了中国武术用中国民族乐器来配音非常合适,并且讲述了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有大量的武打场面都是用古筝配乐的,还有电视剧《笑傲江湖》、电影《十面埋伏》里面的一些功夫场面,都是用中国民族乐器作为配乐。我非常高兴学生们有如此强的拓展和想象的能力,虽然这些电影配乐已超出了这节课的主题,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能从实际生活中去发现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难道不是我们音乐教学一直在追求,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吗?


  二、让学生自己发现更有探索性,更有价值,更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流动的音符》时,我研究了教材所设的目标:能大胆地参与音乐“组合游戏”,体验音乐创造的乐趣。进一步了解和喜欢中国民歌,能用研究的方式从熟悉的音乐材料中发现曲调组合的一般规律。能体验到曲调的美感,发现自身的音乐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我根据这目标,播放了几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两只老虎》《共产儿童团歌》《歌声与微笑》等,鼓励学生边听边唱,唱完与小组同学一起探讨这些歌曲的创作规律。在后来的各小组总结中,同学们的发现超出了教材所要求的范围,他们除了教材要求的同头换尾外,还发现了开始与结束落在同一个音上,节奏重复、音乐重复等规律。然后,我在此基础上做个讲解,并及时地表扬了学生的“不朽”发现,鼓励了学生,为接下来的其他创作活动做了准备,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展现学习材料,并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景,给学生留较多的思考空间。问题的设计要尽量有趣、新颖,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拓展和引申。教师再适当的提示、点拨与解疑,这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的新课堂。如我在上湘艺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音乐在我身边”时,我研究了本单元的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并对身边的音乐产生兴趣并萌生探讨的欲望,将自己对音乐的发现大胆,自信地展现出来。根据以上的目标,我做了以下安排:


  (1)推出问题:你认为生活中需要音乐吗?生活当中都需要什么样的音乐?


  (2)听音乐,做出选择:为合适的场景选择合适的音乐。我播放了八段学生在生活当中非常熟悉的音乐,如:运动员进行曲,国歌,生日歌,婚礼进行曲,少先队鼓号,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等,并在大屏幕上播放几个生活画面:运动会入场仪式,生日庆祝场景,升国旗,少先队的队日活动等几个生活场景供学生选择,这个环节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些音乐和生活场景他们都很熟悉,所以很快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紧扣刚才提出的问题,继续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除了以上听的音乐,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场景需要音乐,需要什么音乐?为什么需要那样的音乐来陪衬?经过激烈探讨,小组得出结论,如:休闲场所、咖啡馆、茶馆、高级餐厅、酒店大堂、商场等都需要音乐的陪衬。


  (4)拓展部分也用问题引导:为我们学校的广播站设计一天的音乐,早上、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合适的音乐,并说说理由。这个环节学生很热情,因为他们都想为学校做出贡献。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5)总结部分:我从人、音乐、生活几个角度去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普通人还是伟人,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离不开音乐。而从音乐的角度看,其实许多的音乐作品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当中,如:山歌、劳动号子等。然而,现在的许多生活场景又离不开音乐,无论是群众集会还是个人休闲,无论是欢迎国宾还是欢送亲朋,无论是商场购物还是车站候车等,都离不开音乐。通过交流探讨,最后让学生得出了结论:音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总之,问题设计的好与坏是探究式活动能否真正开展起来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提问。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切入点,问题要提得明确,难易适中,并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目的明确地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再者,探究性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现实空间,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方的资源,这样的音乐学习才会更新奇,更有活力。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