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和声”教学方法

作者:山东省济宁高新区冠亚小学 于焕明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12-08   点击:

  摘要:合唱艺术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它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人在美的世界里陶冶情操, 提高人文修养及审美情趣。合唱艺术的核心要素就是“和声”部分, 其实质就是让两个或多个声部以不同的方式排列与组合, 产生其他音响无法达到的声音效果。“和声”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与学习这种艺术形式,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美的过程。有效的和声教学实践,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和声; 教学; 策略;

  引言

  就小学低段学生而言, 有效的和声教学实践对于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加强和提高低段儿童的“和声”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孩子从幼儿时期接触一些哲理性质、说唱形式的儿歌, 到了一二年级其歌曲特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歌曲相对完整, 旋律的起伏与美感进一步增强。这个学段的教材歌曲, 基本上是一些短小精练、节奏鲜明、生动活泼的儿歌, 符合低段儿童的认知规律与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容易和轻松。到了三年级, 又是一个转折点, 学习的多为地域性与民族经典优秀儿歌, 也有少量的国外儿歌。教材难度进一步增大, 逐渐出现了轮唱和二声部合唱, 这让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进行教学。而学生也感觉茫然、混乱, 打消了其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只选择教唱单声部, 把轮唱部分与二声部部分空过, 形成了教学缺失。本人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提高了和声教育教学效果。

  一、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和声”概念

  处在小学低段的儿童, 没有任何音准和声部概念, 在他们的认知领域里只有“好听”与“不好听”, 或感不感兴趣的价值取向, 此时, 如果把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换一种方式, 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这样学生比较易于接受, 甚至能产生学习的欲望, 转变成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和声教学也是如此, 学生在没有接触二部合唱以前, 我就让学生知道了有一种非常“好听”的声音。这种好听的声音是由两个人或多个人一起唱的, 并让学生喜欢这种多人的合作, 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合唱或和声, 以及其相关的知识。我的做法是, 在平时常规的音乐教学中, 专门设置了一个简单的练习,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部分, 有两到三分钟的模声练习环节。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模唱音符, 跟随老师的琴声, 从简单的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练起, 如“1.2.3.4.5”“5.4.3.2.1”。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我再为学生编创一些朗朗上口的小旋律, 提高学生兴趣。一个学期后, 我会用琴即兴弹奏一些小旋律, 让学生分别用“啊”“啦”“噜”模唱, 说是即兴, 一部分是已学过的歌曲, 或稍加改变的儿歌旋律, 目的就是降低学习难度, 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音准概念后, 再开始进行“和声”的练习, 由简单的大三度和声过渡, 到准确演唱和声旋律。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 要根据班级的学习实际情况, 要建立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 否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适得其反。如果学生的积极性高, 教师可以提高学习难度或趣味性, 进而提高学生掌握音准与和声的能力。

  二、在喜闻乐见中“接触”和声

  学生最初接触二声部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 这关系到他今后学习合唱歌曲的情感态度, 哪怕是最简单的二声部旋律, 对于低学段的孩子来说, 也有一定的困难, 可能产生畏惧和排斥的心理。这时, 要想方设法让他们感受到新奇与亲切, 感受到美, 激发他们接受和学习这种演唱形式的欲望[1]。

  教学中, 当孩子们第一次遇到带有合唱部分的旋律的时候, 我的做法是先忽略低声部, 首先进行一声部或主旋的教唱教学。等学生对歌曲旋律相对熟悉后, 学生自由唱第一声部, 而我则会在出现二声部的地方主动地接唱与配合。当学生产生兴趣后, 我让学生欣赏老师唱的二声部旋律, 然后再与学生唱的第一声部配合, 直观感受和声的效果。这时, 也可以让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跟随老师一起演唱二声部。这些同学可能受一声部或主旋律的影响, 不能完全唱准二声部, 要依靠老师的积极引领, 通过多次的练习与配合, 最终准确无误地演唱二声部。在这些同学的带动下, 多数同学会产生学习二声部的愿望, 待时机成熟, 让全班学生学习并演唱二声部, 再到学生之间的和唱配合, 并向学生讲解刚刚接触到的合唱演唱形式。为进一步加强巩固, 我会不定期地向学生播放童声合唱视频, 引导学生喜欢上这种演唱形式, 增加美感, 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 接受合唱教学。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