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艺术课程标准 >

音乐核心素养在教学行为中的柔性转化

作者: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钱瑞华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8   点击:

  摘要:自《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以来,其关键内容—音乐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便引起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的表述是科学规范、理性理论的,要想让核心素养稳稳地、深深地长进日常教学这片“土壤”中,就需要通过教师充满智慧的柔性转化。本文紧紧围绕四大音乐核心素养,从捕捉作品的典型审美要素以厚植“课根”、挖掘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内涵以点亮“课眼”、融入个性化的想法和创意以凝练“课风”,以及探寻作品的人文底蕴以酝酿“课流”等方面阐释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并结合系列精品课例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转化路径,以期引发音教同人的更多思考与多样化实践。

  关键词:艺术课标;音乐核心素养;教学转化;教学行为;柔性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启动了新一轮学为中心的“课改”,清晰指明了教育发展变革的新生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所带来的变革,最终都要在实践中经受检验,产生无数“化学反应”,催生多样态的课堂创变。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的精神画像,它既涵盖学科学习的具体领域、内容和方法,又蕴含学科抽象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思想。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想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核心素养、践行素养导向的音乐课堂,必须具备对核心素养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转化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学科教研员,有机会接触和参与诸多优秀课例的设计,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以下,笔者基于自身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通读,结合对不同学段课例的实践与观察,总结四大音乐核心素养的柔性转化方式,与广大同人共学共研。

  一、厚植“课根”,审美感知深体验

  “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富有意味的表现特征,以及艺术活动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审美感知素养是艺术学习的基础。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审美感知是艺术体验的第一步,也是最“基层”的素养,因此做好这一步,就等同于筑牢“课根”。我们知道,音高、节奏、速度、力度、和声、结构等表现要素是音乐作品的共通性语言,但能让一个(类)作品与众不同、显出个性,往往是因其具有典型的审美特征。只有抓住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到“刀刃”上,才能让作品以其典型的美感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扎根在学生的内心。

  课例《乃哟乃》,是“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幸福的歌”单元的歌唱学习内容。该曲是低年段学生识谱教学的好素材,音符易记、音高规律、调性稳定。教师可以抓住“5、3、1”三个音作为听赏、听记、听辨、听想、听创的教学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将知识与技能巧妙融入游戏化、情境化、生活化的音乐体验中。可将体验的六个环节设计为:听—模唱音高(纯听,感性体验);看—学做手势(柯尔文手势空间高低变化,加入动觉);找—听辨音高(对照琴声找到“5、3、1”音组出现的位置并模唱,加入思维);贴—渗透乐句(在曲谱中找到这组音,用彩色卡片贴上,根据这个乐节特征分析五个长短句,渗透乐句感);唱—音乐对话(师生、生生用问答、接续、强弱变化等音乐表情进行乐节与乐句的对话,将理性分析回归到更高级的感性体验);演—融入民俗(了解土家族风情,边唱边绕圈跳摆手舞)。整堂课围绕“5、3、1”这个典型要素进行重复聆听和变化演绎,提供了有序引导低年段学生深度审美的策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扎实。

  一般来说,方言、音调、装饰音、特色音程、调式、表演形式、伴奏乐器等内容是中国民歌独特的符号和标签。在教授这类作品时,要聚焦典型要素,快速建立学习通道,得其精髓。通过对独特美感的挖掘和探究,加以声腔、咬字、音色、律动等多方面的具身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民歌听赏和演唱经验。之后再触类旁通,从一到多、从多到类地进行作品群类的探究。待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后,可在全面而深刻的审美体验基础上,形成举一反三的评判和品鉴能力,进而使学生在遇到不同地域的民歌时,能够提取自己的民歌学习经验,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作品的典型审美要素,并结合所学深入分析它们的相关文化与成因,从更立体的视角、更理性的层面来把握民歌的独特韵味与风格。

  二、磨亮“课眼”,艺术表现在于情

  “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表现素养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意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的实践与体验,提升学生表达音乐美感和情感内涵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学为中心”理念指引下,学生的课堂表现成为教学成效和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纵观当前艺术课堂,学生全面参与艺术实践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但是怎样的艺术实践有助于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呢?怎样的艺术体验能触动学生并获得持久的情感共鸣呢?怎样的艺术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放飞情感,亲历一场身心愉悦的音乐之旅呢?怎样的情感内化如同春风化雨,让学生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双重滋养呢?这些都有待于执教者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换句话说,“做了”可能是形式,甚至是表象的学习,只有“做到怎样的程度”“做中发展了什么”才是实践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一堂课的“课眼”,用少而精、简而丰的触动、感染、共情、顿悟等情感燃点点亮课堂,点亮学生的心灵。

  课例《舞语》是“人音版”高中音乐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七单元“现代舞”单元中的学习内容。教师在着手设计时,就很好地“抓”住几大“课眼”进行研究、打磨。例如,普通高中生学习舞蹈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舞蹈学习可以改变他们哪些观念、重构哪些认知呢?舞蹈学习仅仅是被动作、律动、组合、风格等专业术语的定义阐释吗?最终,教师结合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教学立意,以前瞻的理念、融通的手法、精准的定位和清晰的路径对以上问题做出回应。

  (一)明教学立意,情感表达有向度

  高中生学业压力重,学习生活枯燥单一,身心长期困顿在考学的重棒之下,心智难有舒缓、自由的空间。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当前高中生的真实生命状态,有意将美育与心育相融合,赋予舞蹈教学崭新的价值与功能。同时,创建了一种在体验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生成的“学习即创造”的生本课堂新样态,让学生放下自己的心灵枷锁,充分享受肢体表达带来的尽兴之乐,与同伴们一起走向真实的“我”和“我们”。这样的教学定位才能从学生的真实情感需求出发,对舞蹈动作不设标准、不做比较,追求情感表达的“纯度”和“真实感”,从而将传统纯体验的舞蹈课转向舞蹈美育,真正向学科素养靠近、向学科融合迈进、向美育内涵推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