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艺术课程标准 >

音乐核心素养在教学行为中的柔性转化

作者: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钱瑞华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8   点击:

  (二)循任务目标,情感表达呈梯度

  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舞蹈世界,走向真实的自我呢?教师以四个学习任务为驱动,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富有哲学意味的生命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图表:“感知自我:我”“感受彼此:我与X(某)”“联结世界:我与O(圈)”“创意表达:我与∞(无穷)”,并赋予对应的舞蹈活动内容—寻找自我、探索空间、把握平衡和个性诠释。最终,在有梯度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打开学生的心结,真实再现了学生随乐而动的身心变化与成长。通过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现代舞的发展简史、建立了现代舞美学的基本认知,还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亲历了富有层次的情感表达,从收走向放,从内走向外,从小自我走向大世界。

  (三)探问题实质,情感表达讲出处

  问题导学是高中学段典型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链、问题串的思维推进,能精准触摸到教与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从而带来“高通路”下的高体验感和高获得感。本课问题设计犹如一颗颗熠熠发光的珍珠,恰到好处地镶嵌在教学各环节,起到很好的引导、贯穿和催化作用。例如:你遇见过去的自己时,想对她(他)说点什么呢?A、B两个角色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呢?你们如何掌握彼此间的平衡呢?你觉得“棍子”在交往关系中是辅助还是负担呢?自创的舞蹈小品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哪些内容采用了本课所学,哪些内容是新创意、新手法呢?最后,鼓励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种涂鸦把对现代舞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表现出来……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的引导,促成学生逐步挣脱羞涩、不自信、不敢表达等心理的羁绊和束缚,全身心投入到情感体验与宣泄中,获得淋漓尽致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四)融生活情境,情感表达真代入

  素养是人在一定情境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和品质的综合,是一种不管外部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个体都能够调用以适应变化的最基本的身心资源。素养立意的音乐课堂,应积极创设真实(模拟)的生活情境,并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巩固、迁移、表现所学,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资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本课在舞台空间布局(观赏区和体验区)、舞蹈队形设计(内外圈—双人自由散落—多人联结组合—自创)、舞蹈音乐提供(冥想音乐、声形同步的电子音乐、现场空灵鼓演奏)和舞蹈学具运用(黑衣黑裤、彩袜踩地、彩色手套、木棍子、彩笔、书画大卷纸)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安排,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开放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真实代入自己,增进舞蹈学习乐趣,培养他们运用真感情、学会真表达的优秀学习品质。

  三、凝练“课风”,创意实践显个性

  “创意实践包括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对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探究与实验,生成独特的想法并转化为艺术成果。”创意实践素养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义是鼓励音乐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声音探索、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的能力。

  一位有风格的教师往往能让学生记住一辈子,一节有风格的好课往往能重建学生对一门学科的认知。因此,无论从教师成长还是教学艺术提升的角度来看,凝练教学风格是每一位卓越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风格形成包含多方面因素,但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教育情怀的深厚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构建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课例《六百年声腔永流传》是以“人音版”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京腔昆韵”单元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中,《姹紫嫣红》是“百戏之祖”昆曲名剧《牡丹亭·游园》中的经典唱段。该唱段为南曲,五声羽调式,节奏缓慢,曲调婉转,唱腔由[皂罗袍][好姐姐]两种曲牌组成,有着一唱三叹的唱腔风格和逢唱必舞的表演特色,唱出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情变化。按理说,戏曲类内容并不讨初中生喜欢,但该授课教师却另辟蹊径,运用极简的教学素材和极富创意的构思,带领学生漫步梨园,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神韵。

  (一)重复中得妙音

  根据戏曲教学的一般规律,本课坚持采用“口传身授、重复体验”的方式进行教授。课堂伊始,师生首先作揖问候“有礼了”,一来一去反复找“味儿”,吟诵了11次;接着,提供一句念白“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观看视频5次,聆听音频4次,学生模仿念读4次;之后,引出一位女子的唱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听音频找特点5次,学唱6次,观看剧中演员演唱3次;最后,出示经典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完整观看视频1次,细听细品8次,结合找出的特点学唱5次,加动作学演2次。粗略统计一下,整节课就是围绕这四个小素材进行反复地听辨、用声、纠词、调味、润色和提韵,并在近60次的重复打磨中,使学生获得有模有样的声腔运用和身段表演,探寻昆曲表演艺术的真谛。

  (二)极简里藏玄机

  从横向内容看,戏曲中的一声问候、一句念白、一位女子、一种永流传等,的确是特别简单的四个素材。但通过纵向分析就会发现教师的设计暗藏玄机。第一个环节,“一声问候”。该环节用戏曲化的问候语导入,切中主题、直奔本课教学重点,同时在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韵的情境对话中快速建立戏曲韵白的语感,消除畏难情绪,做好开局。第二个环节,“一句念白”。该环节在教师提供的短短十四个字的片段中,通过对念读真假声的辨别和模仿,让学生初步掌握真假声转换的技巧,感知语调与音调的关系,向后续演唱迈出坚实的一步。第三个环节,“一位女子”。基于语感和真假声运用的基础,进一步向人物、角色靠近。最为巧妙的是,这一句唱词具有半念半唱、念中含唱的典型特征,尾音“许”字正是唱念结合的点睛之笔,将昆曲婉转的韵味、角色绝美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再细细地品读这一句,还会发现念读中带有不规则的顿挫节奏,这种时宽时紧的变化恰恰是中国传统音乐最为崇尚的“节律”自由美。由此,念唱韵味加上“一唱三叹”的节奏,犹如一位妙曼女子从画中翩然而至、跃然眼前,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以持续激发。第四个环节,“一种永流传”。有了前三个环节的扎实铺垫,学生已不知不觉走进昆曲、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此时最好的情感表达就是对这一剧种的由衷赞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六百年声腔永流传的一种深深的敬意和追恋。这传神的一句既是作品的点题之句,也是本课教学的立意升华之举。由此可见,“四环三阶”从语感建立—真假声运用—以念带唱—角色演绎脉络清晰,使学生能力提升序进有度,习得路径巧妙,情感渗透自然得法,整课教学蕴含了教师构课的智慧,也彰显了教师“有道非常道”的教学风格。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