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核心素养在教学行为中的柔性转化
要想培养有创意思维的学生,教师自身先要加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意素养。本课教学便是教师以自身的创意构课带动学生创意实践的很好范例!现代美育下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基于联觉的综合文化活动,它融听觉、视觉、触觉、体觉、平衡觉等感官于一体,是多觉联动获得综合艺术体验的成果。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做中学、动中学、创中学”,通过创意手段、创新手法和创造性实践,来达成这个素养目标。
四、酝酿“课流”,文化理解育大美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文化理解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即引导我们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音乐与文化犹如一对孪生姊妹,形影相随、根脉相连。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了解一种文化;通过文化,我们可以真正地去体验、整体认知一种音乐。好的音乐文化总是让人亲近,并拓宽我们的精神空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共同聆听全人类共享的精品音乐,还要帮助学生去了解中国音乐的特殊表达,体验中国人感受生活、感悟世界的方式,用世界的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一)让音乐成为一粒文化的种子
课例《无锡景》是“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小调集萃”单元中的学习内容。教师同样从方言入手,在吴侬软语的对话中让学生体会到“苏州闲话”声靠前、多浊音、声母翘舌、尖团收音、平上去入有韵仄、常用俚语等特征,由此转入对局部音调“环绕音型”的感知,自然得出江苏民歌清丽婉转、灵动如水的旋律美感。为了更准确地表现这种美,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寻找“高位弱声”的发声方法,用气推声;另一方面分别为男女生发放纸折扇和绣花团扇,请同学们针对这一类特殊音型做体态动作的设计。当教师弹着三弦,集体哼着小曲,配上错落有致的扇子舞动时,那情景宛若走进苏州评弹的曲苑杂坛,别有一番韵味。我们都说,语言是民歌的底色,音符是装饰,从根出发去挖掘作品,就是把文化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内心,保证他们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的浸润。
(二)让音乐成为一棵生长的文化树
课例《无锡景》的教学并不满足于此。当学生完成学唱后,教师利用课堂后三分之一的时间,以“音乐文化追溯”为题做更深入探索,为初中生打开另一方炫丽的文化世界。首先,聆听百年前的原声(王美玉先生演唱版),学生顿时便肃然起敬;接着,听赏《无锡景》片段在传唱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样态,包括新标题、新填词、新编曲、新调式等,进而停留在歌曲《西湖景》上做江南小调的对比赏析,由此生动展现了“无锡景”演变为固定曲牌[无锡景调]的全过程,将“同宗流变”这个学科概念还原于具体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融汇于可听可感的音响世界,一步一步带领学生见证中国传统文化从种子发芽到枝蔓开散的美丽图景;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段美国著名爵士乐钢琴家弹奏的《无锡景》,以及鲍元恺先生用民歌题材改编的系列交响乐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并用顾颉刚老师的一句话“民歌,行走的歌谣”作为结束语,为本课教学画上完美的句号。
在这节有着浓浓文化味、深深民族情的课例中,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不会只记得《无锡景》这首小曲,而是会被小民歌中所蕴含的大能量所震撼!审美教育培养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觉得”—从审美对象那里有所“觉”、有所“得”,坚持以“审美”而不单单是“美”作为第一要务来展开美学探究,在课堂亲历音乐的前世今生、历久弥新,见证音乐文化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独木成林。
(三)让音乐成为一种大美育、育大美的精神话语
文化理解要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途径去实现。意指文化理解不是单列的核心素养,而是自然渗透在所有审美、表现和创意实践活动中,并借着这些体验的载体和路径,品味出音乐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信息、人文精神和格调趣味。它期望学生既拥有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又有对不同国家、民族、时代及音乐家等多元音乐文化的包容性,成长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品性宽厚的一代人。
《调式·运动》是一节自拟主题、自组内容的大单元教学探究课例,摘自《老子》中的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主要体现出如下几个内容。
其一,高阶思维。在深悟文中所蕴含的“看似对立,实则相生”的生命哲学观的基础上,教师精心组织了六项音乐探究任务,提炼出系列发人深省的主导问题。例如:任务一“前后相随”中提出,为什么华尔兹音乐会产生一种无限循环的“魔性”效果呢?任务二“长短相形”中提出,小节线能阻断音乐的脉动吗?你能感受到华尔兹音乐的“甜”吗?任务三“音声相和”中提出,如果你是导演,那么你会选择哪种调式的音乐来表现安娜这一角色呢?任务四“难易相成”中提出,同样的三和弦在叠入旋律后,其情绪会有什么变化呢?而同样是三拍子的音乐,还适合跳华尔兹音乐吗?任务五“高下相倾”中提出,情绪的“蝴蝶效应”是因为哪个音的作用使然吗?任务六“有无相生”中提出,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很“难”听,那它的出现有意义吗?师生紧扣以上思辨性问题,在自主建构、合作探究、观点对话中得出主观审美多样性、情感体验丰富性、内在触动外化性和深度品悟写意性等审美规律,深入知识内核,关联现实世界,有效带动高阶思维。
其二,大美育。回顾全课,不得不惊叹于教师对学习内容高结构化的处理能力。虽然其中涉及音乐(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勋伯格“无调性音乐”)、舞蹈(华尔兹)、戏剧(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文学(老子的作品、张继《枫桥夜泊》)、数学(毕达哥拉斯和希波索思学派的观点)、影视(《安娜卡列尼娜》)、信息(AI技术与人类)等多门学科,但组织有序、关联紧密。整个过程,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张巨大的跨学科的知识网中,充分领略调性之多变、之多解、之多趣、之多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其三,育大美。除了教学理念的前瞻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外,本课最可贵的是始终把教学定睛于人的培育上。课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开放、自由的“美的关系”;“心灵”与“场景”产生奇妙的“美的感应”;被多元音乐文化包容和浸润的“美的气息”;追求音乐时空和生命灵性“美的生长”……在真挚热烈的情感交互中,从“呈人之美”转向“成人之美”,彰显了大美无言的美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