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改专题 > 初中音乐课改 >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三)(金亚文主编)

作者:金亚文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8   点击: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接受、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任何一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首先体现在教与学的合作。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的个性都能临到最大效益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求知识的奥秘,共同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要摒弃权力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价值与意义;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音乐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创造一种相互交流、默契配合的教学羏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教育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预期的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课程是一种单向的,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其缺陷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
  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时,它不是于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又是目的。华东师大教授张华博士认为,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至少有以下五种形式:一是课程开发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一种对话;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会话,会话不是简单的讲话;三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会话,不是学科之间与技能之间的争论,而是共同讲座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四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对话,三者之间怎样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涵义,必然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得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课程倡导展评、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摇篮曲》,而且首先要教会学生唱本地区、本民族的《摇篮曲》。
  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 选择性。把班级课堂面向社会,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的多种关系,真正做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使生活走进课程。
  第二节  更新知识与技能
  一、当前我国音乐教师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弊端
  (一)知识与技能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结构单一,有的偏重演唱、演奏,但理论、创作方面薄弱,有的懂理论、作曲,但演唱、演奏方面不行,等等。造成这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自20世纪初我国在中小学下工开设音乐,注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特点一起没有改变。起初,由于受国外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的影响,音乐教育推行“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模式,这种单纯以技能技巧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30年代便被欧美等国摒弃了,而我国却依然沿袭下来。其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由学欧美转向学苏联,而苏联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其影响下,我国教育注重技能技巧教学的模式一起沿袭至今。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大约有90%从业于师范院校,而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仍然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往往入校时就按考试时的专业划分,分出声乐钢琴、舞蹈、理论作曲等专业。日常学习时,往往只重视主修课而忽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近半个世纪一起使用这一模式。近几年,虽有一些改制,实际上是把音乐学院的声乐系、钢琴系、作曲系的课程作了降低要求的合并,而惟独体现教育专业特点的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学法和教育实习)仅占课时量的6%。此外,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划分过细,导致科目繁多,内容重叠交叉,造成资源浪费。一些高师音乐教育系不仅利用改革机会大打“音乐学院”的招牌,而且在专业设置上也离音乐教育越来越远,中增设播音、影视导演、节目制作、舞台设计、灯光音响、节目主持、礼仪服务等,使原本科目繁多的课程设置更加庞杂,教育课程被 进一步弱化,文化课形同虚设。诸如此类的问题使相当一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走进社会后,暴露出专业性差,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综合性素质低,不能尽快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弱点。
  近年来,由于音乐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普通高校又实行音乐特长生照顾录取的办法,一些学校往往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甚至个别尖子,使音乐教学主要成了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与此同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学校领导往往以考上多少学生、在各类音乐艺术比赛活动中获得多少奖励为评价音乐教育工作好坏的主要、甚至惟一的标准,这就进一步鼓励了音乐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教学的做法。另外,社会上盛行考级热,促使一些中小学家长盲目地让孩子学钢琴、学唱歌、学舞蹈,以为掌握了音乐技能技巧,就提高了其艺术修养。其实,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不符合音乐教学规律,违背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学生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机械训练得来的知识技能,知识面窄,技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重技轻艺,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音乐教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一方面,与招生考试制度有关,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入学文化分数线标准较低(近几年高师音乐主学分数线普遍在250分左右,和普通师范大学四百分的录取分数线差距太大),学生文化知识相对贫乏,有的连最基本的人文知识都不了解,这种知识结构使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加上学校课程设置科目林立,专业分科过细,学生入学后往往将考试专业作为自己的主修课程,日常学习时只重视专业课程剬对于文化课缺乏兴趣,学习时便抱着应付的态度,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国庆,与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倾向有关,教学“重技轻艺”,重视专业的“高”、“精”、“深”,忽视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忽视音乐 学习,造成师范教育学习目标出现偏差,脱离师范教育的宗旨。师范音乐教育不应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更应是相关音乐文化的学习,是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与创造音乐文化的过程。音乐教育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品格的培养,使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感动人的心灵,美化人的品格,提高人的素养。
  二、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新课程外延的扩大,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教材及教学参与书视为课程主要内容,而新课程除了教材及教学参与书以外,还把教师个人知识与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作为课程授受知识,特别注重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课程结构从强调教材 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新课程使课堂教学具有多样性、变动性和复杂性,教师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因素的不确定性使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表现为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在这种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持续的知识更新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还须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
  (一)广博的知识储备,持续的知识更新
  新课程地音乐教师的知识要求一是广博,二是更新。广博的涵义是: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知识,如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艺术概论、音乐简史等)、音乐技术理论(和声、复调、曲式、作曲法、配器法等)、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学等)不要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美学、审美教育学等。广博的知识储备可以使音乐教师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艺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音乐新课程的教学。更新是要求音乐教师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 知识积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适应音乐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二)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
  音乐教育理论是指导音乐教育改革的基础,亦是指导音乐教学的基础。新型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走出“只重实践,不重理论”的误区,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研究型教师发展。音乐教师学习理论不仅可以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音乐教育观念,而且能够运用音乐教育理论有效地解决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音乐新课程教学因素的多样性要求音乐教师思想开放,及时掌握国际、国内音乐教育的最新理论和新动向,并吸收、消化,运用于音乐教育实践。因此,不断学习与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音乐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改革,同时对提高音乐教师的理论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
  1.歌唱技能
  歌唱技能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以充满激情的范唱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使他们逐步学会运用音乐的各种表情手段,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及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伴奏乐器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帮助并引导学生自信、大方、自然、富有表现力地歌唱
  2.乐器演奏技能
  乐器演奏技能也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其中,钢琴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旋律、曲式风格与情绪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为创造性地音乐教学活动服务。此外,还应掌握其他一些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以及中外管弦乐器等)的基本演奏方法或了解其性能,以保障音乐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的需要。
  3.识读乐谱技能
  能够较熟练的识读乐谱是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虽然音乐新课程的内容标准对识谱教学作了新的规定,降低了识谱教学和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难度,但这并不等于对音乐教师识谱技能要求的降低。相反,音乐析课程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提高识读乐谱水平,而且更要提高识谱教学水平。例如,在识读乐谱教学中,正确处理识读乐谱与音乐审美的关系,有效地发挥乐谱的工具作用,避免理性传授、机械记忆的教学形式,将识读乐谱与音乐实践活动、音乐审美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识读与运用乐谱,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
  4.创作技能
  音乐新课程增加了“创造”的教学领域,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是指在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包括一切创造性音乐活动(即兴音乐表演、自制简易乐器、编配伴奏音型、简单的歌曲创作等)。新蝺地音乐教师不仅提出了音乐创作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同一个听赏,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同一首歌曲,可能会有多种演唱。教师应重视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要善于用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去发现、探索、创造、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创作技能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在“作曲”方面,更多的体现为音乐创造活动。
  5.指挥技能
  指挥技能是音乐教师必备的音乐技能,包括合唱指挥与乐队指挥。合唱音乐教学中的常见形式,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很普遍。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各种乐队日益增多,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指挥技能,以适应音乐教学和学校音乐活动的需要,已是音乐教师的努力方向之一。
  第三节  提升素质及修养
  一、敬业精神与职业风范
  (一)敬业精神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是以优良的职业风范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的过程。教师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因为教师职业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在敬业精神上要求有更高的标准。
  敬业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发自内心的尊重。教师应该首先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和了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都能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都能对社会上的各种评价作出正确、理性的判断。
  敬业首先表现 对职业的热爱,教师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都能积极投入教学工作,都能全心全意地引领学生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创新。教育工作是非常细致、艰巨和复杂的,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任何量化手段和指标所无法衡量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淡化功利思想,一切以育人为上。
  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恪尽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关怀学生,而且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完善上。现代社会的老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师奉献自己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汲取,不断的超越自我,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地追求新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视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职业风范
  教师的职业带有表率的特征。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标志着漫长的师生生活、学校生活的开始。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既能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也能熄灭学生追求理想的火花。教师切不可轻视自己的品德与言行,而应时刻用“处处是楷模,事事皆表率”画要求自己,以自身的品行影响、教育学生。教师不仅要学识广博、精通业务,而且要宽厚、仁慈,对学生有耐心,能温和、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音乐教师,既要做学生学业上的老师,又应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朋友。
  下面是中美学生(民众)心目中的好教师素质比较(见表1、表2)(徐富明。中美好教师的标准分析比较。中国教育学刊。1999(6))

中美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素质比较

序 号

中  国

美  国

1

有责任感

友善的态度

2

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3

对学生一视同仁

有耐性

4

教法生动有趣、容易领悟

兴趣广泛

5

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

良好仪表

6

愿意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多接触

公正

7

重视学生能力的

幽默感

8

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

良好的品性

9

有组织能力

对个人关注

10

对学生有耐心

处事有伸缩性

11

知识广博

宽容

12

严格要求学生

有方法

表一列举了两国学生各自认同的好教师的12条标准,除了排序上和表述上的差异,其内容大同小异,两国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素质都集中在教师的职业风范、人格魅力和教育能力等范畴。两国学生都强调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如责任感、尊重学生、公正、关注、宽容等;都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如耐性、友善、良好的仪表;都重视教师的教育都能,如处事有伸缩性、有方法、有组织能力等。

2  中美民众心目中的好教师素质比较

序 号

中  国

美  国

1

有责任感

交谈和理解的能力

2

重视品德教育

严格而公正地执行纪律的能力

3

教法生动有趣,容易领悟

启发和引起动机的能力

4

有组织能力

高尚的品德

5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爱护和关心儿童

6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对专业职业的献身和忠诚

7

知识广博

友善的个性

8

严格要求学生

端正的仪表

  从表2中列举了两国民众各自认同的好教师的8条标准,可以看出:中国民众更看重教师的知识、观念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看重教师言传角色的发挥。而美国民众更看重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师的人格,更强调教师用能力培养能力、用品德塑造品德、用人格感化人格的身教。
  从中美两国学生及民众心目中的好教师素质比较看,师范教育及教师在职培训应兼顾到教师四大方面的素质,即素质、能力素质、品德素质、人格素质。优秀的老师不仅仅重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完善的人格是更根本、更具有决定性的素质。
  二、思想修养与人格魅力
  (一)思想修养
  1.思想敏锐、开放
  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思想敏锐、开放,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能对新的教育观念、新的音乐课程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善于扑捉新信息、新动态,并能运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审美观和积极的思维方式来改善、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和尽快适应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变化。开放的教育思想要求音乐教师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而是要打破条条框框,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和前瞻性。
  2.信息通畅、视野开阔
  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信息通畅、视野开阔,主动学习和交流,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汲取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教改成果,敢于创新,乐于纳新。音乐教师要善于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获取信息和资料,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拓宽音乐教育视野,丰富音乐教学体验,积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二)人格魅力
  教师的职业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学生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新世纪教师不仅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不仅要做学者,更要做教育家。以自己人格的力量感染和教育学生。
  1.爱心
  爱心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爱的品格,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教师对音乐的热爱,将常常地影响与感染着学生。地产生炽热有爱,才会不断地追求音乐、感悟音乐,视音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是音乐教师的职业动力,亦是音乐教师的职业魅力。当音乐教师真正热爱教育,把音乐教学视为乐趣时,自然会产生让学生也拥有如此美好感受的欲望,并希望通过音乐教育的途径,使学生领悟音乐美的真谛。音乐教师对学生的爱,则是爱心的核心。爱是音乐教师爱音乐、爱教育的延续与升华,是更高境界的爱。每一个音乐教师都期望把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途径传播给学生,那就要爱他的教育对象,用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根本。音乐教师有了爱,都能对自己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了爱,音乐教师都能有不竭的动力和敬业、奉献精神;有了爱,都能不断地追求音乐教育事业,都能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动之以情”。这是一种深沉的、执蓍的、浓郁的理性的爱。
  2.学识
  学识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的学识是通过其学识魅力展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审美鉴赏(感知、想像、联想、情感、理解、评价)、音乐审美表现(歌唱、演奏、表演)、音乐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意象、意向、激情、个性)以及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广度和尝试上。音乐艺术美的魅力,为音乐教师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赵宋光先生在《音乐美》一书中阐述了音乐美包含的方方面面。他认为音乐的表层美体现在音色、音区、节拍、节奏、音量涨落、音律亲疏等方面中层美体现在旋律、和声、织休、体裁上;而音乐的深层美体现在结构逻辑、意象塑形、情致心态、人格境界等方面,可见音乐艺术美的博大精深。音乐教师的学识魅力正是通过对艺术美的领略来体现的。
  3.气质
  气质是音乐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作为美与爱的使者,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须有通达的性情、高雅的涵养、宜人的风度。通达的性情是指宽容、豁达的胸襟,开朗的性格,以人格的力量感动的教化学生;高雅的涵养则指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内涵和良好的修养;宜人的风度包括举止端庄、落落大方,待人礼貌、随和、衣着整洁、适宜,语言流畅、优美,表情自然、亲切,给人以潇洒和高雅之感。
  三、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一)专业素养
  音乐教育专业素养是新型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它包括优异的音乐感、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与良好的审美修养。
  1.优异的音乐感
  音乐感知能力是人在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是对特定的音乐现象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对音乐内容的个别属性的的感受和整体性质的认识。它是以感觉为基础,以知觉为反应形式,二者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完整的心理过程,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音乐感包括对人声、器乐音色在表达情感上的感知;对旋律、调式、调性、曲式的感知以及对它们的情绪色彩作出判断和反应;对节奏、节拍、节奏型的感知;对音乐整体或音乐的局部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及其表情意义的感知;对和声、和弦以及对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感知等具有优异的音乐感知能力,都能地情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逐步深入,这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
  2.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
  音乐是情感体验艺术,音乐教育是情感体验教育。那么,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体验能力,具备较高的音乐鉴赏水平,这是胜任新的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感悟和理解音乐内在的情感,能够体验作品真正的内涵,领悟音乐作品的精神真谛,理解它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就是说,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首先自己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音乐信息与分享音乐美感的过程。因此,教师音乐鉴赏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音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良好的审美修养
  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作为传播美的音乐教师,既要有美的外表,更要有美的心灵。而良好的审美修养对于教师则尤其重要。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主要是通过音乐审美的作用来实现的。教师的审美修养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增加学生的向师性,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课。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良好的审美修养不仅体现为懂得美,能够发现美,而且不要善于创造美。对音乐教学而言,美的内涵在于不断创造,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具有不确定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音乐教学永远都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音乐教学在创造中才会不断发展,才会把音乐美不断带给学生。
  (二)业务能力
  1.音乐教学能力
  (1)音乐教学设计能力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音乐教学设计包括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正理教材、确定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音乐课就像一部优美完整的作用,使每节音乐富有艺术性与创造性。
  第一,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新课程要求我们用“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以学论教”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教师应从以往的“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既要分析教材,更要花时间去分析学生,分析琢磨活生生的课堂,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他们在学习音乐时会出现什么问题,产生哪些矛盾,如何去处理等等。
  第二,分析和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的分析道德要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情感体验及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作出正确的解释。依据教材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筛选、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确定教法和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材分析不是纸上谈兵,应该结合音响进行,把聆听作品、阅读参考资料,与演唱演奏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根据教学内容可将音乐课的类型划分为两大类,即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的优点是内容集中,可以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相对完整的印象,有益于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引发兴趣和有效学习。综合课的优点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于变化、生动活泼,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学习内容和变化学习方式,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是中小学果中最常见的课型。
  第四,确定教学目标。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进行音乐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目标明确,教学设计都能有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音乐教学设计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确定音乐教学目标的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第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是音乐教学成功的。选择教学方法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因为任何教学方法 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应与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考虑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应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多运用体验的方法,以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第六,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指一节课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到各个教学环节上。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学内容的多少;教学重点所需时间;教材难易程度;学生音乐素质及接受能力等。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为:组织2分钟;新课导入3-5分钟,新课教学20-25分钟,综合实践10-15分钟,课堂小结2分钟。
  (2)音乐教学实施能力
  第一课堂教学的组织。组织教学一方面是指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学生自觉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对教材、教具、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因素最优化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贯穿音乐教学活动的策略。音乐教师应针对授课内容的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形式,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或精心导入,或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或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等等,其目的无非是给学生以新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组织教学要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内容要充实,信息含量要大,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堂教学的调控。调控是指教师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干扰课堂教学。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灵活的教育机制。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方法很多,应在实践不不断加以总结。例如,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角度,来改善课堂纪律状况;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如从精神不集中的学生身边走过,摸摸学生的头,或提问他,或让他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等,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重新投入课堂学习,采用的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总之,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音乐审美的需要,调控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发事件。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