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论昆曲《牡丹亭》的历史变迁——基于“社会音乐学”视角的分析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许洁 曹金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5-13   点击:

  摘要: 《牡丹亭》是昆曲的著名剧目。四百多年来它由盛而衰,再到今天以“青春版”这一形式重新崛起,文章认为其中社会层次的原因要大于音乐本体上的原因。文章通过社会音乐学的简要分析,尝试找出传统戏曲起落盛衰的根据。白先勇先生不仅改良昆曲,传承昆曲的办法也十分独到。希望以此为鉴,尝试探索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 昆曲;《牡丹亭》;传统戏曲;社会音乐学;昆曲传承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与昆曲结合之后,之后迅速成为昆曲四百多年来最著名的剧目之一。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昆曲与《牡丹亭》相互依存,虽有沉浮,但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生命力。徐朔方先生在《〈牡丹亭〉和昆腔》一文中曾说:“没有《牡丹亭》,昆腔很难找到曲和白、表演和声腔,内容和形式如此珠联璧合的保留节目;没有昆腔,汤显祖的杰作恐怕难以在戏曲舞台上成为如此演唱不衰的不朽之作。”[1]

  随着社会、文化、审美的变化,昆曲《牡丹亭》从明朝到21世纪,也如其他传统文化一般经历了辉煌、低谷,其跌宕起伏的命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昆曲从高潮到低谷,说明出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形态、戏剧形态、艺术形态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形态、审美形态等外在因素的问题。

  2004年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巡演,引起社会各界巨大轰动与高度关注。大家觉得百年前的昆曲艺术,如今又焕发了青春活动。从明代昆曲《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无论盛衰,它的命运始终与社会变化和审美变化息息相关。

  一、审美确定促进音乐确定——昆曲《牡丹亭》的诞生

  社会音乐学中音乐的确定有两个方面:审美的确定和社会的确定。对于两者的关系,德国学者卡登认为,“对音乐的社会确定不能归入对音乐的审美确定。相反,审美因素本身要作为社会因素来加以理解。审美因素在内容存在方面与社会因素有着联系,它存在于社会因素之中。”[2]

  审美确定之中的审美因素来源于社会因素,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受到社会因素的肯定。因此,审美确定可以理解为存在于社会确定中的一个部分,社会确定直接影响审美确定,而审美确定客观地反作用于社会确定。在社会确定和审美确定的影响下,就会诞生音乐的具体形式,也就是音乐确定。昆曲《牡丹亭》的诞生及走向成功,就源于社会确定与审美确定的推动。

  1.早期社会确定压制审美确定

  昆曲《牡丹亭》诞生于明代,但明初的社会确定并不利于戏曲发展。

  首先是政府对于戏曲的强力管制。朱元璋认为,沉迷娱乐会废弃实业,所以严控戏曲表演人员的数量并限制戏曲的演出。

  其次在文化环境上对戏曲进行管制。程朱理学作为文化上的绝对权威,是言行是非的唯一标准,不容置疑。明成祖时,儒生朱季友上书质疑理学,明成祖斥其为“德之贼也”。所以明代早期严禁崇尚爱情、反对礼教的“淫亵之乐”。[3]

  在高压的社会确定中,明代早期戏曲的音乐确定也以社会教化、宣扬儒家思想为主。如有“理学名臣”之称的邱濬创作《五伦全备记》,在第一出“副末开场”中即写明“若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一场戏里五伦全,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4],以明确戏剧的教化作用;宁献王朱权所写的杂剧《私奔相如》中虚构卓文君为司马相如亲自驾车的情节,以表现宋代理学家程颐所谓的“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的思想。

  审美确定中“情”的需求虽然受到社会确定的压制,很少体现在音乐确定中,但是“情”的审美需求不会磨灭,只会在压制中越来越强烈。

  2.社会确定变化,审美需求爆发

  程朱理学经过明朝前期的发展与巩固,在伦理、情感多个方面以儒家理论为标杆,脱离实际。[5]特别是对于“情”的社会审美需求,程朱理学不断进行压制。因而审美确定中对于情的固定需求,没有得到社会确定表现的满足。同时,音乐确定的作品中千篇一律的顽固思想,极易在社会审美中产生疲劳感。所以在明朝正德皇帝之后,社会确定中程朱理学统治开始动摇,戏曲政策开始松懈,审美确定中关于“情”的需求集中爆发,因而昆曲《牡丹亭》得以诞生并有了审美确定和外在确定支持,在明万历年间获得成功。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