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川江号子为例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 文汇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3-09-30   点击:

  (五)“川江号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的传承建议

  通过对“川江号子”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已初步形成。同时,以川江号子为点,学校也开展了“四川扬琴”“京剧”等非遗在校园中的传承教育,在具体实施中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内容。

  在完成人音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非遗的教学内容,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学年安排4至5节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声情并茂地表演唱等。同时建立考核监督机制,相关教学要求纳入期末美育测评考核方案,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加强音乐教师专业素养。

  在课程设置初期,可聘请资深的非遗传承人对课程内容、师资培训等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学校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以教师自主教学与传承人指导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音乐教师要了解非遗相关内容,拓宽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学生的生活遥远,学生对此了解较少也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如果采用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调动,我多次摸索和实践中,发现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以“川江号子”为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川江号子”相关知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教师最后总结及提升。高中生已具备搜集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川江号子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时,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川江号子的认知,并能从别的同学发言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讲解的同学会使出浑身解数,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不仅仅拘泥于读文字,而是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设计唱、律动等体验活动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融洽,学生们学习川江号子的兴趣得到极大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身边宝贵的教育资源,对这些文化继承发展最好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本成果阐释的是高中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渗透策略,希望通过此研究成果能为有意开展学校教育与非遗文化进行融合渗透的学校提供工作实施参考。最后,如何在高中音乐课程中高效、完美地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仍需探讨和摸索的课题,还需要当下以及未来的教育者们去继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文汇.“川江号子”在中学的传承和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2019.

  [2]刘晓娟.音乐教育实习多样化需求分析:以成都石室中学为例[J].黄河之声,2019(1):54-55.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