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新理念

作者:严倩倩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引 言


  音乐欣赏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我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一直在思索如何以新的理念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这也是广大中学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虽然知识能够较为系统的传授,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得以表现,教学过程也清晰可见。但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正式出台,以及与之相关的,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教材(实验课本)的相继问世,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的实施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对音乐欣赏课教学进行理念的更新。


  那么音乐教师该如何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付诸实施呢?本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实习经验和反复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获得很多改革信息,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加强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我觉得新课程理念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赋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气氛要求和谐、民主和平等。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如:用懂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的眼睛来捕捉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美的瞬间;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心中充满童真的音乐的蓝图。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理念,应从以下几方面:


  一、认识和挖掘学生的个体资源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资源即是学生本身或后天培养后所具有的条件。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本身的资源,使学生资源得以激活,从而表现出乐于学习、愿意参与、敢于创造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学习,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认识和挖掘他们的个体资源,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潜能。


  1、充分利用与开发学生个体资源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作为教学过程的个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个体而言便是一种资源。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有一种学习的本性,拥有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和求知欲,如果我们能成功的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就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作为个体资源的学生,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基础及独特的个性爱好。有的会在课上为大家弹一段难度颇高的曲子,有的会用抑扬顿挫的美妙歌声让我们陶醉,还有的在欣赏音乐时,会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乐曲充分发挥想象,发表不同的见解,表现出对音乐有着深厚、广泛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见,学生个体表现以及差异的独特性,都是最佳的学习资源。


  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学说,他认为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给予激励,并不断加以强化。而反馈评价正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让学生自由汇报交流,按自己的理解来表现音乐。如在欣赏小提琴曲《梁山泊与祝英台》,有的学生采取了几人边听边表演的形式;有的学生采取了几人组合,分角色进行表演;有些学生让老师来当弹奏,他们来表演等等。而这些形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中较少见到的。我深叹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请学生给予评价,请他们当老师,讲解乐曲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是参与其中,及时补充,给予正面指导。这样在心理上既满足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又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这个个性丰富的能动主体的巨大潜能。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创造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和氛围,学生才能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遨游,也才能从中享受到音乐所蕴涵的内在美,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开发创新潜能,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才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让他们一生都喜爱音乐,并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2、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的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听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不同意老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理解,这才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过程。

[NextPage]

  二、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要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必须巧妙构思、创造多种条件进行教学,本文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浅数:要创设引入入胜的引子、动人的文化背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渐入意境,“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巧设教学组织形式,达到灵活多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造设音画,启迪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创造的自信心,培养其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力创新路,探索形式上的新意,灵活地交换角度,把学生引入创造的情境,使音乐课真正做到轻松愉快。在学科结合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从兴趣入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技能技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


  如:在学习第六单元《雪绒花》中,首先让学生在课前查一些英语单词的含义及发音,然后再课堂中请学生朗读英文歌词,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歌曲《雪绒花》是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歌曲。最后,教师播放课件,在《音乐之声》的背景的衬托下,演唱这首歌的英文歌词。因此他们自然地体会出了歌曲的演唱情感。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急于拿出乐器自学曲谱,这时,我就因势利导,把全班分成四小组围成圆圈,有组长分工进行自学。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鹦鹉学舌”的教学好多了。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程的以兴趣为动力,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


  2、在学科结合中,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表面上看,音乐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全部离不开想象。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把幻想变成现实。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启发,发表了着名的相对论,创造出世界的奇迹。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与科学相关联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这一特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进行曲》这一单元《当兵的人》时,我让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A+B)并用色彩来表达,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A段气势恢宏,使人心情激动不已,可用暖色调来表示(如:红色);B段舒展、亲切,可用冷色调来表示(如:蓝色等)。这样,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了,无形的音乐有形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出发,灵活地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3、创作实践,使学生能充分地表现创作音乐。


  音乐作为创作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有时是培养人的创作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创造”学习领域。并鲜明地抵触:“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时间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启发学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的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的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较适合在小学低年级使用,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使用。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诗歌、语言以及录像、图画、幻灯等,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不同音乐情感的对比,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对比,各种不同延长、演奏分割的对比等等。通过比较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评价和见解。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短文和图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那么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将会边的非常轻松愉快。


  4、造设音画,启迪创造性思维。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在歌曲《渴望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一边放“****美景”的录像,一边动情地朗诵:“当小鸟唱起歌儿,报告春天来临,在青草地跳舞又是一番欢心;啊来吧,可爱的五月,快带来紫罗兰也多多带来布谷鸟和伶俐的夜莺。”通过教师优美的阐释语,学生个个翘首凝视,赞美之情不约而同地油然而生。教师优美的语言加之音乐录像的渲染,营造出课堂教学情景,把学生带到一个美好春光的情景中,此时教师再为学生动情地范唱,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激发其学唱歌的兴趣,在掌握歌曲之后,再让学生根据想象力创造出一副春天的图画,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进一步得到美的启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盎然,充满了乐学的课堂气氛,加大了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空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


  在欣赏歌曲《春天来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音乐并制作了关于春天的多张彩图,春意盎然、百鸟争鸣、万物复苏、百花争艳、彩蝶纷飞、鸟语花香、春回大地,并配上了动画,音乐一响,图片开始动起来,同学们犹如置身于画面中,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分组讨论,根据乐曲自己创设一幅画面,用于表现春天的意境,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创作,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出现在他们稚嫩的笔下,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图画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新”字,体会出乐曲迷人的春景,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出自己的创作,一组表演后,先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

[NextPage]

  三、利用多媒体、游戏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结束的广泛应,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的迫切。因此,要求教师转变原由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他的出台给了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1、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强烈的感染力。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或简称多媒体技术,对文本(text)、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提供一个全方位音乐学习的交互环境。多媒体教室正是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大容量、全兼容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各种教学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其认知,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过去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乐曲的背景知识、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等的讲解与乐曲欣赏不能同步进行,破坏了学生欣赏音乐的注意力。即使教师介绍一段、播放一段,介绍与欣赏同步,但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并肢解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削弱其艺术魅力,这种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就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明。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淡淡的图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以及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的情景。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高潮。又如上《动物狂欢节》一课,在欣赏之前,先请学生在学习资源库的自然、语文等素材中查询“狮子是什么样的动物?”“大象是怎么样的动物”,找一找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描写鱼的词和句等等。有了这些知识做准备,就为《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为在欣赏前学生已经在自主的学习中把握了各个音乐形象的特征,而且通过学生的交流,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学习到了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为这首音乐作品的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巧设教学组织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课中搞活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形式活泼多样便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感到枯燥单调,[1]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老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后面的课再上起来,师生都会感到轻松自如。讲授新知识时,更要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比如在《采茶舞曲》一课中

5 3 5 3 6 5 3 2 2 5 3 2 1 6 56 1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