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明理・激情・导行――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张小云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小云


  [摘要]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音乐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而是情感教育。几年来,我们通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音乐“情感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明理・激情・导行”为建模指导思想,运用“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思维为主线、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优选途径和方法,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情感教学  策略  模式  途径


  一、  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有关。因为离开情感教学的音乐确实会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


  首先,从音乐教材自身的特点看,教材的编写是以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展开的,尽管其中蕴含着一些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师未潜心予以挖掘,因而“莲在闺中人未识”。


  其次,从音乐教学的现状看,教师教学语言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平庸无奇、教学方法单调划一,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从师生关系看,常常是教师径自滔滔讲,学生茫然默默听,师生之间只有知识传输,缺乏情感交流。这种教学的后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扼杀了他们丰富活泼的个性和爱乐天性。


  《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种“声从情发”的观点准确地道出了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也表明了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现实地审视音乐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偏离了情感教学这条主线,那么音乐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起到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努力构建一个科学的情感教学模式,并不断优化情感教学方法,从而把我市音乐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二、情感教学的策略体系


  1、基本策略


  在情感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特定的艺术形象,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情感内涵,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以行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明理、激情、导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应把“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思维为主线、以育人为目的”视为基本教学策略,将情感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努力实现一般性教学向策略性教学的飞跃。现将情感教学的基本策略具体表述如下:


  1.1  以教材为依托


  以纲为本,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是基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把课本的“死教材”开发设计成“活教材”,做到向自然和社会延伸,融入与学生教本密切联系,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新内容。如:在欣赏《沂蒙山好风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统整和挖掘,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边听边欣赏沂蒙的“好风光”,再让他们进行有关山东人文地理知识的交流和讨论,然后选用舞剧《沂蒙颂》中的英嫂主题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中的片断让学生分析辨听,使他们深化对歌曲的认识,于是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气氛趋于活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2   以实践为基础


  音乐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我国古代着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有句名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听、唱、动、奏、创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1.3   以审美为核心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先生强调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只有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把知识与技能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使他们通过表情达意的双重汲取,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4   以思维为主线


  音乐教学过程,既是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不论是演唱、演奏、创作、表演,还是感受与鉴赏,都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争辩,并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在知识变化处、在知识对比处、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提问,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5   以育人为目的


  音乐的音响与特定的情感内容具有某种必然的不可割裂的联系,它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如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高雅的和声及健康向上的歌词等)来启发学生联想,陶冶优良情操,培养高尚品格,提高道德水平,使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以育人为目的”这一策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产生高昂的积极的情感,并将良好的行为带到日常生活中去。


  以上五条基本策略必须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又要体现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从而为音乐情感教学的实施奠定可靠的基础。


  2、基本模式


  在提出上述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又对情感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四条教学策略的有机整合与提炼,逐步形成了“设境激情==技趣一体 ==示范导学==审美创造”的情感教学模式。它们具有互补、和谐共洽的作用,最终有效地促成了音乐情感教学过程的优化。


  从上述情感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既体现了理论上的科学性,又突出了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其结构可用如下框图表示:


  明理・激情・导行


  以育人为目的


  以思维为主线


  以审美为核心


  以教材为依托


  以实践为基础


  审美创造


  示范导学


  技趣一体


  设境激情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形  言         悦  趣       言  情  情      情 情 情


  悦  赏         助  激       育  传  感      明 冶 导


  目  心         情  情       情  情  情      理 心 行


  3、音乐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这门情感性很强的艺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音乐情感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


  3.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的思维中,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1)、借助形象,创设情境,达到“以形悦目”。


  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的生动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应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学生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歌曲《老鹰捉小鸡》、《春天里》和欣赏《龟兔赛跑》、《百鸟朝凤》等乐曲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戴上头饰来饰演不同的角色:老鹰、鸡妈妈、小鸡;红太阳、小燕子、小青蛙、花朵;乌龟、小白兔、小猴子、各种小动物;森林中的大树、凤凰、喜鹊等各种鸟类的头饰,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


  又如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师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谐地融会为一体。


  (2)、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达到“以言赏心”。


  课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含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


  3.2  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教师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的声音高?接着让一名学生敲击钢琴上的某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键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活动(如下):


  第一步: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依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学生做出体态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学生根据音乐又高又弱、又高又强、又低又强、又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反应;


  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并得到巩固。


  3.3  示范导学,深化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送出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利用CAI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3.4  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角色意境中,有时可通过表演,或对主题唱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通过乐器的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在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这一内容时,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内蒙古人民赛马的场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分析完乐曲的表现形式和民族特色后,又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以体态律动及身体乐器来表现乐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感,于是学生有的当演员、有的当牧民、有的当骑手……,完全陶醉在赛马盛会时的那种热闹而欢乐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精神得到充实,视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


  三、实验效果


  1、教学效率提高了。进行情感教学,拓宽了教学工作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佳径。“情”把握得好,学习中的情绪、风格、意境的体验也迎刃而解,避免音乐教学机械地重复造成的单调枯燥,最终收效甚微而且学生学之无味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的有表情演唱歌曲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验前。(参见附表)

  2、课堂气氛活跃了。实施音乐情感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热情与兴趣陡然高涨,思维活跃,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表现,课堂气氛活跃了。


  3、教师素质提高了。实施音乐情感教学,促使教师钻研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在平常的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语言生动形象了,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合理,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4、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情感教学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韵味等美的理解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感受、理解、体验音乐美的同时又自发地尝试着去表现美,对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等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进而激发了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增智、养性、陶情、悦美,由此,促进了学生身体、情感、智能、审美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实践体会


  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审美施教力,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音乐教师是音乐美的传播者,他们的审美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审美施教力的高低,对音乐审美教学效果影响很大。音乐教师的审美素质应该是集知识、能力于一身,溶技能、修养于一体,达到“师”与“范”的贯通,“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只有具备这种审美素质,才能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激发情感、丰富思维,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


  2、深入研究音乐作品,体会其深刻的内涵是实施情感教学的保证。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教材中审美因素很多,包括立意美、形象美、旋律美、演唱演奏美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音乐作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寻找其中最感染人心灵的内容,并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深厚兴趣。


  3、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关键。成功的音乐课必然会使受教者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领会新知、体验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宽松、愉悦、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4、延伸音乐课堂,促进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是实施情感教学的有效补充。音乐情感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还要通过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的不断实践来拓宽体验情感、表现情感的空间。通过课内外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办的《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


  2、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儿童音乐》2000年1月、3月;


  3、  浙江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2000・4;


  4、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  朱智贤着的《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6、  李长风、姚传志编着的《美育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7、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