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析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刘璐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作者: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6级音乐学刘璐


  辅导教师:尚永娜


  摘  要: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教授方式多是以聆听为主,缺乏辅助式的教学手段,导致音乐课一直墨守陈规,凸显不出与其他文化课所不同的特点,长此以往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这门基础素质修养课程的兴趣,缺乏主动性去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的目标,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要结合身体律动等辅助手段进行学习与欣赏,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的音乐和自身审美等多方面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体态律动 音乐教学 学生培养 教师要求


  儿童音乐教育学心理学学者詹姆斯?默塞尔曾指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认为欣赏是怀着欣喜热爱的情绪、情感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音乐课多是以聆听为主,没有任何辅助式的教学内容,使音乐课没有凸显出与其他文化课所不同的特点,这就会使学生丧失对音乐的兴趣,也不可能去主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取的自我满足、自我发展,音乐课也就变得黯淡无光。所以,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一定不能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之所以反对把音乐的听觉训练当成纯粹的知觉训练,就在于他知道倘若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恐惧中接受听觉训练,而从未用身体体会音乐的律动,从未用心灵领会过音乐的情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被训练成“具有敏锐听觉,却对音乐麻木不仁的人。”[①] 所以,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以及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提高个人修养。


  《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所提到的音乐教学结构模式: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这一音乐教学结构模式,培养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感受、感知、运动觉、记忆力以及想象能力。[②]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此种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以及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感觉,对于运动平衡的感觉,以及培养有规律的肢体协调感与运动神经、训练成具有节奏的心理。此时,人体变成一个能够理解音乐、解释音乐的乐器。通过人体乐器展示音乐的要素,并且通过学习者的内心听觉,表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质。律动教学就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③]


  音乐教育的体态律动教学与舞蹈有着本质区别,但教师往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体态律动的应用与舞蹈混淆。本人从6岁起开始学习舞蹈,十几年的学习,了解了许多关于舞蹈的思想与规律。大学期间的教法课中,我接触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这一音乐教学法,使本人对体态律动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课堂实践与阅读书籍,并结合自身对舞蹈的了解,体会到体态律动与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体态律动的作用是能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亲身体验音乐,深入欣赏音乐。它是将动作作为媒介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曲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而舞蹈是将动作作为主导与核心,来抒发情绪情感。体态律动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只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而舞蹈的主要目标是展示舞蹈艺术,音乐则处于辅助地位。律动以即兴为主,以是否能清晰展现音乐基本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舞蹈多以编排好的动作为主,以舞姿的空间美感和肢体艺术为评价标准。


  体态律动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音乐素养与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一.培养音乐学习兴趣


  1.培养注意力。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并且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就越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好认识对象。单纯的倾听式音乐欣赏,学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多通道参与的方式,定会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增强。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多通道参与是指人在学习、接纳、感知外界事物的同时充分运用了各种感官知觉,通过各种各样知觉的协调作用来体会并理解外界的刺激。多通道参与不仅包括听觉,而且包括视觉与动觉,并且体态律动是动觉重要的组成。通过肌肉,眼神等体态律动,学生能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能够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全身心的投入其中。2.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正象苏联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可以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态律动教学就能带动学生的兴趣。例如本人在大三音乐教法课中当了一回“老师”,为同学们讲授流行音乐《桃花朵朵开》,为了使这首流传甚广的音乐能再次变得新颖,我根据音乐编了一套体态律动,在上课前展示给同学,立即带动了许多同学的兴趣,于是积极主动地边聆听《桃花朵朵开》边模仿我的律动,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充分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见,律动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它能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烂熟于耳的音乐,变为主动的渴求仔细重温《桃花朵朵开》,这就是体态律动与其他教学法所不同的特点与魅力:由于新颖且带动了全身各个感觉器官所以学生好奇,使之随音乐、动作真正投入到音乐聆听中。


  二.培养音乐分析能力


  本人在音乐教法课上,组织过一节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作分析音乐结构,效果极为显着。我以最熟悉的钢琴曲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为例,让学生跟随我的律动,用身体去分析这首脍炙人口的钢琴名曲的曲式结构。


  本曲为回旋曲式,曲式图如下:


  《致爱丽丝》回旋曲式


  A C B A a小 C大 a小 F大 C大 a小 C大 a小 a小 C大 a小 a小 A


  《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主部A的主题淳朴亲切,刻画了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由a小调转到C大调,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情绪顿时明朗起来。插部 B,调性转到F大调上,出现一个新的曲调,感情更加明朗。经过一连串快速的音的过渡,又回到主部A。 插部C运用和弦较多,气氛有了转换,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连接由三连音组成,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连接,引回到主部A。两个插部B和C同主部A形成对比。


  我设计的律动主要是手臂的各种运动,也体现了对称的旋律以及鲜明地表现出重复三次出现的主部A。根据《致爱丽丝》的旋律特点:流畅悠扬优美,在流畅平缓中带有许多微妙的力度变化。我设计了主部A用双手细小的摇摆以及击掌、画圈来表现,并且根据主部A内部以及三次重复出现的力度对比,将强弱的转变,快慢的转变分别用手晃动的速度与动作幅度来表现,例如画圈的动作,我让大家跟随音乐的快慢强弱去感受,所画圆圈逐渐由小变大。两个插部B和C与主部A相比,旋律线条的起伏更大,使之所表现的律动肢体幅度也更大,与主部A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回旋曲式的主部A重复了三次,肢体动作也重复了三次,并且中间有两组不同幅度的动作出现,大家通过肢体语言很自然的感受并总结出本曲为回旋曲式。


  我认为,将此律动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学,在教授学生关于曲式结构的学习中实施,一定比仅仅停留在聆听上的音乐分析要事半功倍,学生也能用各种身体器官切身体会音乐的力度与速度,从而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所以,律动使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音乐,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具体形象,有了具体的画面感,就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从而增强了音乐分析能力。


  三.培养交往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律动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为一组,老师也参与其中相互合作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处于课堂的活跃地带,便于同伴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孩子之间的互相激励,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便于学生对欣赏资料的交流与共享,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数量上也会受到积极影响。本人参加了2009年8月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在李妲娜老师的奥尔夫课程《三声部(塑杯)节奏练习》中,充分感受到沟通与交流,其中一个环节让学员上台七至八人为一组,进行声势律动配合。整个体态律动过程,让学员积极参与,学员之间为了配合更默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增强了同组内部以及组与组之间的配合。


  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律动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独创性的活动。本人大学四年期间一直在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中代舞蹈课,接触了许多各年龄段的学生,本人发现创造性的活动还是在幼儿中尤为突出。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记忆、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的自然律动,就会各具特色。例如在幼儿课堂中,放了一段圣桑《动物狂欢节》的《水族馆》,告诉学生听到音乐的时候,教室就变成了一个大水族馆,小朋友们就成了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在海中游来游去。当音乐响起,眼前就出现了姿态各异的鱼儿,海龟,水草等,学生会根据音乐的缓急,变换姿态与律动,此时学生们都根据音乐充分的拓展了自己的想象空间,创造出新颖奇特的动作。


  五.增强情感体验能力


  “体验”作为接受中的音乐解释,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音乐是一个人通过音乐来表达其特定情绪情感状态的事件。“体验”的字面含义是“用身体、身心去经验”。斯特拉文斯基曾说“对原始部落的人们和儿童来说,离开人体动作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音乐与人的存在状态不可分离。其实即使在今天,许多民族的音乐,例如印度音乐,仍然是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符合音乐节奏节拍,用身体动作来解释所聆听的音乐,正是体验音乐非常自然的第一步。[④]音乐的情感情绪体验,必然是与某种运动状态联系在一起,尤其对于初学者和儿童来说,在聆听音乐时,没有相应动作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参与到音乐中去。[⑤]体态律动教学,能使学生跟随老师的律动甚至自己即兴创造肢体语言,感悟音乐,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等,体验音乐带来的情绪情感,身临其境。


  根据九年义务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提出,体态律动教学须符合课标基本理念,必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学生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学习,在积极参与外界提供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差异、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注重个性发展。


  老师在体态律动课程中,不仅在于具备律动展示、分析音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吸引孩子的能力,这种吸引力并非外表的装扮,而是一种由内散发的使人愉悦、接纳的身体语言,以及舞动时的个人气质。其次,老师也应该多积累律动语汇,拥有与学生同样多的想象力,编排创造新颖的体态律动形式,使之更为切合的表现音乐内容。另外,教师要融入学生,当我们”进入儿童的世界“(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就要学会蹲下来说话,蹲下来看待儿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的大人。[⑥]只有融入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才不会有距离感,也更利于知识的传递。例如与学生一同参与体态律动,将律动队形变为圆形,与学生手拉手等。最后,老师也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儿童的自我意识以及成长发展会更顺利、更健康。教师如果想造就这种环境,就要使学生感受到环境对他们的容纳,使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独立的人,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中心。[⑦]


  体态律动不仅帮助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授课,也帮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走进音乐、欣赏音乐,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鉴赏力。当然,体态律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音乐艺术素养、探索创新能力,以及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方面,都要有较高的水平,唯此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全面素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4]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据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5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据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5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③]据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9页,第1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④]据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第106页,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⑤]据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5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⑥]据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6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⑦]据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第4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