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较为单一,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载体之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对进一步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童谣;教学载体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童谣作为小学生所熟知的音乐载体之一,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童谣的含义与分类
(一)童谣的含义
童谣是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趣味导向等不同因素,以简单、生动的音乐旋律进行歌谣创作,在儿童群体当中有着较广流传度、辨识度、接受度的音乐类型[1]。童谣有着极为悠长的历史,早在中国古代,孺子歌、小儿谣便已经有着广泛的流传。
童谣的特点在于其旋律更为简洁生动,内容朗朗上口,儿童较易记忆。童谣与儿歌不同。儿歌更多指的是面向儿童进行创作的歌谣,有着固定的旋律,更加关注的是音调与旋律的传唱,其面向的氛围更为宽泛,但更多地被应用于幼儿园层面的音乐教学当中。而童谣虽然也可以归属于儿童的范畴之中,但是相较于儿童,童谣在内容与旋律上更为复杂,更加关注的是对于儿童的音乐引导作用,通过重视歌词的内容、文字的节拍、旋律的多样变化等,给予更加全面的音乐熏陶[2]。
(二)童谣的分类
童谣作为面向儿童的音乐载体,有着不同的分类依据,结合不同的区分标准,童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不同类型[3]。
1. 以创作主体进行区分
童谣的创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主体进行区分,部分童谣是由儿童在生活当中自发地进行创作而成的音乐作品,儿童创作的童谣大多具有未经雕琢的天然性,更加能够体现出童谣的童趣。也有部分童谣是由成人面向儿童的整体特性创作的,更加体现出面向儿童的教育性。
2. 以成长阶段进行区分
在儿童的不同阶段,对于童谣的认知是不同的,对于儿童的相关童谣也可以通过面向不同的儿童成长阶段进行区分,如面向幼儿的童谣,更加体现出低龄化;而面向小学生的童谣,具有更加明显的音乐教育载体作用。
3. 以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区分
在童谣中,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不同的创作手法,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音乐创作,不同的创作手法下的童谣扩展了其音乐魅力,是童谣能够在儿童中广泛传唱的重要基础。
4. 以音乐内容进行区分
童谣作为面向儿童的音乐形式,具有明显的内容区分,对此可以分为认知类、游戏类、情感类、行为引导类等不同的类型。认知类童谣,主要是帮助儿童建立起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通过童谣的内容,帮助儿童建立相应的认知。游戏类童谣,主要是结合游戏的内容,以童谣来开展相应的游戏,增加儿童对于游戏内容的参与兴趣与记忆度。情感类童谣,以儿童情感的抒发为主要内容,如歌颂母爱、歌颂祖国等,使得儿童的情感能够在童谣的熏陶下得到提升。行为引导类童谣,主要是帮助儿童建立起对于社会规则、品德行为的认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引导。
二、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并非是对于课程知识的生硬灌输,也难以通过知识掌握的情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较之下,音乐教育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而非教学的应试结果。小学音乐教育不仅需要有着音乐层面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在教育技术领域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与内容当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应用童谣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通过具体活动来扩展课堂教学形式。
从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对于音乐的学习被局限在了单一的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也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需要通过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来进行渗透,给予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音乐教学中,童谣作为面向儿童所编写创作的音乐载体,迎合了儿童的整体特征,能够较好地调动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接受度。通过童谣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所熟悉与感兴趣的音乐内容,强化对于学生的艺术熏陶,帮助学生在童谣的教学影响下提升对于美与艺术的正确认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渗透美育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培养过程,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美育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音乐课堂应用童谣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载体,还能够进一步发挥出核心素养教育的作用。
三、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路径
(一)以游戏互动开展童谣教学
游戏贴近小学生的成长特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较为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将童谣融入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游戏形式与童谣内容的切合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对轻松愉悦的互动游戏来进行音乐教学。如在与动物相关的童谣学习中,可以安排学生分成不同的动物小组,根据不同的歌词内容,由学生进行动物扮演游戏,通过扮演的过程,让学生加深对于童谣音乐旋律的记忆,扮演过程中,教师将童谣的音乐内容进行分解教学,寓教于游戏当中,提升学生对于童谣的认知效果。
教师在童谣学习中,要通过节奏游戏的形式来强化对于童谣的认知。教师可以把童谣的旋律按照节奏进行分解,引导学生根据节奏拍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节奏拍手的正确率进行打分,开展相应的游戏竞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清不同的节奏与旋律,也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童谣的记忆程度。
(二)以童谣进行律动学习
节奏与律动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提升音乐审美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能够正确地认识音乐的律动,才能够在音乐旋律的学习中透过表象发现音乐的真正内涵。因此,律动教学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童谣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轻松欢快的旋律,易于记忆与传唱,使得童谣的学习难度较低。以童谣开展音乐律动学习,可以降低学习的门槛,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深化对于音乐的基础认识。
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节奏相对单一、旋律更为轻松的童谣,首先将童谣的音乐律动按照相应的拍子进行讲解,将宫调、韵律、声部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基础性的分析,再结合童谣的具体音乐表现,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律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聆听童谣音乐,引导学生对童谣进行分解,继而提出音乐中出现了几种节奏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将相应的节奏进行组合,尝试音乐创作。童谣的节奏与韵律相对简单,学生在多声部的节奏辨识中能够相对容易地进行自主创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节奏韵律的认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