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新艺术课标之“唱游·音乐”的综合育人观与实施路径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艺文 王朝霞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点击: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标》)遵循艺术学习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在第一学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设定“唱游·音乐”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在游戏互动中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探究欲。“趣味唱游”与“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为3—9年级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多维感受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审美能力等基础。本文回顾了“唱游”的历史与发展,并基于游戏这一重要工具和途径,将音乐教材中的“唱游”类型分为综合能力、音乐要素及主题式等三类,从故事性、互动性和音乐性论述“唱游·音乐”课程的实施。

  关键词:课标;唱游;综合育人;音乐游戏;实施路径

  一、20世纪以来音乐课程标准中唱游的发展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小学低学段应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方式进行教学,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2022年版《艺术课标》将第一学段(1—2年级)音乐课程的学习任务设置为“唱游·音乐”,正式回应了这一要求。

  纵观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改革发展,早在1936年,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布了《小学低年级唱游课程标准》(1),明确了小学低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强调应顺应儿童爱好,做适当歌唱和游戏活动。其教学内容包括歌唱、节奏与游戏三个模块:歌唱模块鼓励学生进行动作表演;节奏模块中首次出现步伐步态(动物)训练的韵律活动;游戏模块包括故事游戏、追讨游戏、模仿游戏等丰富的游戏类型。其教学要点强调:“可将歌唱、节奏、游戏打成一片,混合教学,或先唱歌后游戏,或先游戏后唱歌,根据教材性质,随时活动……”(2)1948年的《小学低年级唱歌游戏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增进儿童听音、发音、表演和游戏运动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在趣味性的五声音阶发音练习、游戏歌曲、动作韵律活动,以及简单故事游戏、竞争游戏等活动的开展。(3)1988年发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为解决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中增加唱游,寓音乐教育于游戏之中。”(4)纵观音乐课程历史发展,时代不断为此注入了新的血液,“唱游”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且各时期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都强调了音乐游戏化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

  儿童通过游戏认知世界,他们会在游戏中形成不同的自我表达方式与情感体验方式。皮亚杰认为,儿童根据年龄的变化会经历三个游戏类型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及规则游戏。(5)而从一些哲学家、学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儿童游戏与音乐(艺术)间的关系,如康德的自由游戏论中艺术活动的自由性,席勒的游戏说中游戏与艺术的共性—审美游戏等。音乐与游戏是有共性的,也是相互融合的。在小学低学段所实践的音乐游戏应是包含有音乐知识的游戏及音乐化的游戏,依据皮亚杰的游戏类型理论可知,这个阶段的儿童在音乐游戏中的感知会从延迟的符号性模仿过渡到理解并认知音乐要素的变化规则。游戏的功能在于激发儿童的感知兴趣。美国学者凯瑟琳·贾维在《游戏》一书中总结了游戏的特征:游戏是令人快乐的,游戏是不具有外在目的,游戏是自发的,游戏是具有参与性的等,(6)音乐亦然。由于游戏本身具有重复性、层次性、对抗性、抽象性特点,与体验者在“玩”的音乐相吻合,因此,在游戏中“玩”音乐、学音乐更能够充分激发儿童的情感共鸣,提升儿童的音乐能力。

  童谣对于儿童而言是最简单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童谣中蕴含大量的音乐游戏,且因各地方言不同,其音乐性与节奏性亦变化万千。《童谣与儿童发展—以浙江童谣为例》一书从文本(歌词)层面论述了童谣游戏的类型和特点,指出许多童谣都与动作游戏相关,有边做游戏边唱(念)的,如《拍手歌》;也有念完再做游戏的,如《点兵点将》;甚至有的童谣的语言文本就具有游戏性、音乐性,如《丢手绢》《找朋友》《拉大锯扯大锯》等就描述了一个个游戏的过程。除了动作歌谣游戏之外,还有语言修辞游戏歌,常见的手法有顶针、设问、反复等。此外,还有超逻辑叙事歌(颠倒歌)、绕口令等游戏童谣。这些游戏歌谣无疑是儿童体验世界、认识世界的有效通道和桥梁,试想还有什么比在幽默滑稽的游戏与音乐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兴趣呢?!

  游戏作为儿童学习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能够充分激发儿童的参与动力,从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方面调动儿童感官的知觉活动,增加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敏感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思考除素材本身以外的多元化表现可能性,将其融为歌唱游戏中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体验中增加学习与感受能力,从而获得音乐及多元文化知识。同时,学生可以在没有教师“教”的痕迹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从而具备独立的表现与表演能力,增加自信心,提高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水平。

  三、唱游的学习目标

  (一)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唱游·音乐”的学段总目标

  2022年版《艺术课标》明确了“趣味唱游”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及对应的教学提示。唱游应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音乐活动。一、二年级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遵循儿童身心发展需求,从情感、价值观、能力与知识范围等方面强调了音乐的审美重要性及教学的趣味启发性。笔者从核心素养的四项重要内容来分析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关于“唱游·音乐”的学段目标,具体描述如下表所示。

表1 一、二年级“唱游·音乐”学段目标

  (二)唱游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强调寓教于乐,在多元形式的艺术体验中增强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能力包括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与表现力,即音乐体验的输入、加工与输出过程,游戏中的音乐能力具有循环叠加的特点。(见图1)音乐体验的输入是音乐活动中的第一阶段,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感官,如听觉、视觉、动觉的各项能力,使其产生联觉效应。例如,经典的儿歌游戏《丢手绢》,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观察力、空间感知力及运动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乐句、速度的感知力及齐唱能力等。音乐的理解力体现为学生对音乐的加工与分析能力,游戏的过程也就是音乐理解的过程,当游戏结束时,学生可掌握节奏、音高等音乐要素的主要特点。音乐的表现力既是第一阶段音乐活动中的初体验、第二阶段加工与分析过程后的成果体现,也是音乐游戏活动的最终目标。学生在做完游戏之后,不仅熟悉掌握了音乐要素,还能在教师引导下甚至独立完成音乐表演,从而达到情感、审美的内化和提升。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