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横变纵,小而美——浅谈小学音乐教师合唱编创实践

作者:宁波市北仑区华山小学 金秋雨 王珊珍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点击:

  摘要:合唱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音乐教师可对单声部歌曲进行合唱编创,为学生的合唱实践提供更多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合唱编创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大量的编创实例为切入点,从布局美、风格美、细节美三大层面,对和声编配的科学性进行分析,立足小学生合唱水平的基础性,凸显合唱编创的审美性,并对小学音乐教师如何进行合唱编创实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合唱编创;和声;色彩;小学音乐教师

  合唱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艺术活动形式,目前已经在小学常态音乐课及校园音乐社团广泛普及。许多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合唱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小学合唱教学实践,甚至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将教材中的单声部歌曲编创为合唱歌曲。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和趋势,值得肯定和推动。但是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学生合唱审美能力和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试图就如何实现小学教材单声部歌曲的“横变纵”,提出一些具有可操性的“小而美”策略。

  一、有待商榷的三类问题

  (一)是否符合和声的规律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在合唱编创中,首先要遵守的是和声安排的科学规律。

谱例1《牧场上的家》片段

  该片段由歌曲《牧场上的家》最后一个乐句改编而成,其编配遵循最常规的下行三度和声。虽然有些部分较为合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旋律都适用三度和声,主要问题有:

  第一,一味采用三度和声可能导致调性改变。比如该片段主旋律的最后一个音“1”,也是整首歌曲的最后一个音,它与下方三度音形成了一个VI级小三和弦。这作为一首大调歌曲的结尾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和弦色彩前后衔接突兀。比如,该片段第二小节第三拍和第三小节第二拍都是VI级小三和弦,在前后都是大三和弦明朗的和声色彩下,即使学生的音准都没有问题,但在演唱时,小三和弦也会在听觉上有些突兀、不太适宜。可见,和声的科学性对合唱作品的最终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否适宜学生的能力

  教师在编创和声时,除了要考虑和声科学与否外,还要兼顾学生自身能力,不能做过度超越学生能力的改编。如若不然,就算编创的和声色彩再华丽,也可能起到反作用。为教材歌曲编创和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合唱素养,如果因难度超标而打击了学生自信心的话,就必定适得其反。

谱例2《幸福拍手歌》片段

  该片段由歌曲《幸福拍手歌》第一个乐句改编而成,整个乐句结合运用了三度与四度和声,且遵循了大调歌曲的和声基本规律,但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过于相似致辨识度不足。该片段看起来很和谐,且对仗十分工整,但学生在进行和声演唱时总是会在音准上出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对于主旋律声部十分熟悉,导致和声声部在演唱时,不知不觉就会跟着主旋律“走”。

  第二,难度高于学生实际基础。该作品选自四年级教材,在此之前,学生主要接触的是轮唱,因此通篇的三度、四度和声音程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再加上这首作品的节奏都是密集的附点八分音符,可谓是难上加难。实际上,合唱改编最终还是要考虑学生现有基础,只考虑作品而不考虑学生能力是行不通的。

  (三)是否彰显音乐的审美

  合唱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必然要彰显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

谱例3《明天会更好》片段

  该片段由歌曲《明天会更好》副歌部分第一个乐句改编而成。整个乐句编创符合和声规律,且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三度和声的演唱难度不大,但主要问题在于:

  第一,纵向节奏无变化且显生硬。这首歌曲主旋律的节奏比较紧密,和声声部也遵照主旋律的节奏编排,学生唱起来势必会显得比较生硬。

  第二,实际和声效果易致审美疲劳。根据实际演唱情况来看,学生不仅要顾及音准,还要“跟紧”主旋律节奏,在音响效果上并没有多少出彩之处,还容易让听者产生审美疲劳。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给人美的享受,所以如何让合唱作品更能表现出美感,需要编配者多做考虑。

  二、值得遵循的三步流程

  通过对上述教材歌曲合唱编配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大通病”为编配不科学、难度不适宜和缺少音乐美感。以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所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一)搭建和声框架

  和声运用恰当与否是决定一首合唱作品好听与否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判断作品的调式和结构之后,根据和声功能进行和声声部的编配是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要根据主旋律音确定钢琴伴奏的和声级数,如常用的正三和弦基本功能连接为“I-IV-V-I”,而同样的旋律音用不同和声为其伴奏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其次,若想歌曲层次再提升一个档次,只用正三和弦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加入其他和弦,如属七和弦(I-IV-V7-I)、副三和弦(I-III-VI—II-V-I)、副属和弦(I-II-V/V-V-I、I-VI-V/II-II-V-I、I-V/VI-VI-IV-V-I),以及降六和弦等,这样以增加和声连接的色彩性。在确定歌曲伴奏和声的基础上,再根据歌曲的音高选择和弦内的音作为和声声部,与主旋律进行搭配。

  (二)确定和声类型

  在搭建好作品的和声框架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作品和声声部的风格类型。当然每首歌曲并没有固定的伴奏音型,对于伴奏音型的运用也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个性表达。也就是说,每种伴奏音型都可以不同的比例运用到不同类型的歌曲伴奏中。之后,在歌曲伴奏的基础上确定和声声部的风格类型。

表1 常见和声类型

  (三)打磨和声细节

  在和声框架和风格类型都确立好之后,作品已具雏形,接下来就是对于细节的打磨。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乐谱是声音的表现符号,并不是所有符合和声规律和切合风格类型的作品听起来就好听,还要通过不断的对比聆听才能找到最美的声效。即在每一个细节处都细致入微,追求最好听的效果,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才能编配出合适的好作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