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标之“唱游·音乐”的综合育人观与实施路径
图1 唱游能力循环图
(三)唱游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游戏始终要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为活动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游戏并表演作品,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见表2)
表2 唱游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四、唱游的内容与类型
(一)唱游活动的内容
2022年版《艺术课标》规定,“唱游·音乐”的学习任务有四项,即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和发现身边的音乐。可以说,唱游并不是唱歌和游戏的简单拼凑,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动、感、创等能力,将演唱、演奏、欣赏、编创、律动、舞蹈及其他学科等内容有机融合,设计出既要体现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综合化等特点,还需体现音乐性的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下面以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的“趣味唱游”为例,说明唱游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表3 2022年版《艺术课标》“趣味唱游”学习要求
(二)唱游活动的类型
儿童游戏有很多种,若想将音乐游戏的类型做一个分类和整理,需要考虑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游戏教育作用等特点。尽管音乐游戏活动的形式与种类繁多,但设计的原则、过程、环节与音乐要素、音乐体验的内容和知识点应环环相扣、密不可分,进而做到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学的内容也不应仅限于音乐技能、音乐文化,而应包括与社会规则、社会文化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多元化知识。
笔者通过梳理多版教材中音乐素材对应唱游活动的关系,以能力培养目的和知识点为分类依据,大致将唱游类型分为综合能力、音乐要素与主题式唱游活动三类。(见表4)其中,综合能力唱游活动所涉及的各项能力,如社交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从完整的人的发展角度来理解,应在游戏中全面渗透并培养;音乐要素唱游活动以各种音乐要素,如节拍、节奏、音高、音色等进行分类,以其中某一项或多项内容为游戏重点,以此增加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力与控制力;主题式唱游活动则以音乐素材本身,如不同的音乐题材、音乐风格等为分类原则。游戏形式指唱游活动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将唱游活动的具体内容与游戏形式进行任意组合,形成一个新的音乐游戏活动,如力度动作游戏、音色创造游戏、聆听反应力游戏等。
表4 唱游活动的类型
一、二年级教材中关于唱游活动的音乐素材较为丰富,并表现出多样性、融合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从游戏形式来看,教材中的唱游素材可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经典儿童游戏歌曲。例如对拍游戏属于社交类游戏,能训练稳定拍与节奏,其游戏形式为节奏(语言)游戏,同时也是动作游戏。猜谜游戏(问答)属于语言互动能力训练类游戏,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音乐的乐句结构性,加强学生的想象力与反应力。类似“老鹰捉小鸡”“老狼老狼几点钟”“红灯停绿灯行”等对抗游戏,将“一对多”的游戏形式与极富节奏感的游戏口令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要素。
第二,动物模仿游戏歌曲。动物是儿童最喜欢的好朋友,动物类音乐游戏的内容包括模仿动物的声音及动作等。这类游戏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模仿能力与想象力,同时增加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模仿动物声音增加学生的嗓音创造力。
第三,劳动游戏歌曲。不同的劳动类型有不同的动作特点、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劳动动作的模仿和角色扮演,同时做一些劳动相关的游戏。
第四,感受自然的游戏歌曲。这类歌曲内容包含大自然中的风、雨、雷、云、水、太阳、花、动物等自然现象和事物,既可以作为音乐游戏中的要素,也可以与音乐要素产生联系。
(三)唱游活动的补充活动
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除了明确唱游活动外,还明确了聆听、情境表演与发现身边的音乐的活动内容、形式和要求,并将其作为一、二年级音乐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趣味唱游相互融合渗透。(见表5)其中,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是所有活动的基础,也是活动的主要训练目标;情境表演是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包含嗓音、动作、舞蹈、戏剧、绘画等各类艺术活动,是教学设计艺术化的成果展现,符合6—8岁儿童富有想象力、表现力的年龄特点;发现身边的音乐,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以往的生活经验中找到身边的声音,另一方面则是要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增加生活艺术审美与情趣。
表5“唱游·音乐”其他教学任务学习要求
五、唱游设计的策略
一、二年级音乐教材中所选的素材多为儿歌、童谣、短小诗歌、童趣故事作品、经典儿童音乐等,且多是学生从幼儿园起便熟知的音乐曲调。儿童所熟悉擅长的游戏歌曲是学生进入音乐具象化世界的“桥梁”,也是教师掌控音乐课堂秩序与氛围的关键。音乐素材的游戏化设计需要具有故事性(情节性)、互动性(角色扮演)、音乐性(规则性)等特点。
(一)故事性(情节性)
儿童乐于把自己放置于某个故事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并从中掌握某种特殊能力,所以唱游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故事性,且这种故事性应基于歌曲或音乐本身。例如,台湾民谣《捕鱼歌》有四句歌词,二拍子,音乐律动感较强。据此所设定的情境可以为:海面浪花滔滔,渔夫划着桨勇敢向前,撒网捕鱼收获多。学生可以边唱边跟随节拍律动表现渔夫划桨与捕鱼的动作,而教师可以在歌词描绘的情境中加入海上风暴来的时候渔船摇摆幅度的变化,以及雨过天晴时船只静静地漂着等情境,让学生从中体验动作幅度、声音力度的不同。此外,教师还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给旋律配上新词,增加故事的丰富性。
(二)互动性(角色扮演)
游戏的主要特点在于参与性强,其互动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团结能力。音乐课堂的活动往往是以齐唱(奏)、合唱(奏)方式呈现,所以唱游的设计也应尽量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在游戏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互动性指的是游戏中各角色间的配合,这与游戏的故事性遥相呼应。例如在经典儿歌《小兔子乖乖》中,当兔妈妈与兔宝宝、狼外婆与兔宝宝间进行对话式演唱时,各角色应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音乐性格。随着音乐故事情节的推动,各角色间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情绪表达;在歌曲《亮火虫》中,教师或几名学生用手扮演亮火虫,其他同学的手掌张开,让“亮火虫”随着歌声四处飞,并在每一句歌词句尾“停”在一个人的手掌心上,这种动与静的配合是一种常见的游戏互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