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标之“唱游·音乐”的综合育人观与实施路径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陈艺文 王朝霞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点击:
(三)音乐性(规则性)
唱游活动的音乐性特点包含了几个方面,如音乐风格、音乐体裁(形式)、音乐题材(内容)、音乐单一要素等。其中,音乐要素在一、二年级阶段作为主要体验和认知内容,可以成为唱游活动中的游戏指令性符号,即游戏规则与音乐要素相契合。该符号的出现代表游戏发生了改变。例如,在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对比认知中,可以设置八分音符为信号变化,四分音符用拍手表示,当听见八分音符时,变成拍腿;在歌曲《顽皮的杜鹃》中,“s-m”三度音程可以作为杜鹃鸟歌唱的信号,当儿童所扮演的顽皮的小鸟在听到“s-m”(布谷)声出现时,就要停下来且不让人发现。
结语
综上,经过对20世纪以来课程标准各发展阶段中“唱游”教学内容的梳理,再到深入理解唱游的儿童发展观和综合育人观,笔者从实践中总结了音乐与游戏的关系、唱游的类型、唱游与其他音乐活动的融合要点,以及可行的实施路径。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一、二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践行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的基础,落实“唱游·音乐”的综合审美理念和多元实践策略能够有效地服务高学段音乐课堂教学,同时也为发展艺术学科融合协同育人的审美教育夯实了基础。
注释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38页。
(2)同注(1),第37页。
(3)同注(1),第68-69页。
(4)同注(1),第133页。
(5)[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6页。
(6)[美]凯瑟琳·贾维著,王蓓华译《游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上一篇:小学民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