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横变纵,小而美——浅谈小学音乐教师合唱编创实践

作者:宁波市北仑区华山小学 金秋雨 王珊珍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09   点击:

  三、自我实践的三种策略

  (一)错落有致—彰显布局美

  以《幸福拍手歌》为例,这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四四拍子、大调式,由四个递进式乐句构成。全曲节奏密集、速度较快,在弱起及连续的附点八分音符推动下,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跳跃感,旋律以波浪式的级进小跳为主,富有强烈的律动感。这首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在演唱方面不存在太大难度,因此可以配以和声增加整首歌的丰富性。

  由于这首歌的主旋律以连续的附点八分节奏为主,音符显得比较密集,所以在和声编配时要考虑纵向节奏的疏密程度。基于四年级学生刚接触合唱作品不久,本身的合唱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所以编配不宜太复杂。(见谱例4)

谱例4《幸福拍手歌》片段

  1. 恒拍卡位,变化流动

  学生在低学段经过了一定量的恒拍训练,对四分音符恒拍律动的掌握已较为轻松。所以在这首歌曲的开始,就直接加入了四分音符时值的和声。同时,为了避免机械感,四分音符与四分休止符进行变化组合,形成流动的恒拍,也更符合歌曲原本的跳跃特点。

  2. 干音附和,保持统一

  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对三度及以上和声的掌握能力还不太稳定,如果过多编创三度以上的和声,那么学生的演唱难度就会加大,特别是面对快节奏的歌曲,会更显吃力。考虑到这一情况,在进行和声编配时,可以改为同音不同节奏的和声支干,即在同一小节内选取每个乐句的旋律主干音,同时也是和声干音作为开始,这样既保持了纵向和声上的统一,也更适于学生获得愉悦的二声部合唱体验,更为后面的音程扩展搭建过渡“阶梯”。歌曲第三乐句依照这个手法依次填充,由于结构变化,后半乐句就是在前面“3”音的基础之上,采用级进上行的方式以“4”音作为和声,从Ⅰ级到Ⅳ级,也为后面过渡到第四乐句V7半终止做了铺垫。

  3. 填补空白,问答呼应

  本首歌曲还有三个有休止符的标志性小节,利用和声填充原本旋律中的空白,使歌曲有了另一种跳跃的感觉。由于有休止符的地方没有主旋律音符,所以和声编配可以不考虑另一个声部。比如,第三小节的主旋律停留在“2”音上,所以和声声部从休止符前的尾音下降二度形成一个问答式的二部和声,这样既有二部和声的感觉,又没有增加演唱的难度;与之相同的是第二乐句,也采用下行音阶作为结尾;考虑到和声性,最后一个乐句的和声用“5、4、3”三个音作为结尾,具有稳定的色彩感。

  (二)要素对比—凸显风格美

  以《牧场上的家》为例,这是一首美国乡村音乐风格的抒情歌曲,四三拍子,全曲旋律悠扬动听、朗朗上口,描绘了牧场上诗情画意景色下的家的温馨。歌曲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主要以四分音符及以上时值的宽松节奏为主,结尾再现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曲调趋于平稳,给人平静美好的感觉。

  整首歌曲的单声部学唱相对容易,因此在二声部的设计上可以在起承转合的“转”上多“做文章”,也就是在歌曲的第三乐句上做一些变化,以更好地烘托歌曲的意境,表达歌曲内在的情感。歌曲的第四乐句为再现部分,也可以加入二声部丰富音乐层次。(见谱例5)

谱例5《牧场上的家》片段

  1.旋律对比,渲染意境

  该音乐片段为全曲副歌部分,第一乐句节奏比其他部分更为舒展悠长,所以在这一乐句的节奏设计上采用“XXXX”节奏型,选取主旋律中的主干音,即“5-4-3-(2)-1”几个下行音,与节奏结合作为和声伴奏织体,并与主旋律当中的长音进行对比,在线条型的主题中伴以颗粒型的和声,使音乐层次更为丰富,营造出一种美丽牧场上星空闪烁之景。由于低声部与高声部的主干音相同,学生不难掌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信。

  2. 色彩对比,烘托情感

  第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有五拍,因此设计一句具有过渡性推动的和声旋律,能更好地表达此处长音的内在意蕴。笔者选取了属七和弦上的音及经过变化半音,不仅使“2”到“#2”音处的和声色彩发生变化,而且使其有一种从起伏的明朗到昂扬的神秘的情绪变化。小小一个变化音,在丰富整体和声色彩的同时,也顺利过渡到第四乐句开头的“3”音上,不论是在音准还是在情感推动上,都为学生更好地演唱下一乐句做好了铺垫。

  3. 音区对比,赋予张力

  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的级进下行相反,其和声相较主旋律而言,移至高音区,且适当放缓六小节的密集节奏型,旋律横向线条让音符更具流动性,遂用三度和声长音进行铺垫。从整个作品来看,织体与和声的变化,不仅显得灵动多变,也使主旋律更有张力。

  (三)局部推动—关注细节美

  以《明天会更好》为例,这是一首经典流行风格的抒情公益歌曲,歌词内容积极向上,四四拍子,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节奏紧密,旋律以波浪式级进为主;第二乐段有很多大跳音程,音区较高且节奏密集。整首歌曲节奏较为复杂,有大量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

  由于本首歌曲节奏和旋律都不简单,所以在和声的设计上不应太过复杂,可以在副歌部分加入第二声部,且第二声部的大线条在主旋律的基础上不宜做太大变化,以免给学生演唱增加难度。除此之外,可以在旋律小跳的基础上适当地做一些细节设计。

谱例6《明天会更好》片段

  1. 分叉式推动,拓展和声空间

  第一乐句和声部分前两拍和主旋律相同,两拍过后主旋律级进上行,和声模仿主旋律的节奏反方向级进下行,使纵向和声空间扩张。起音相同的分叉式推动手法,在第三乐句中也得到体现,有助于提高学生演唱时的和声音准。

  2. 托举式推动,体现声部包容

  第一乐句的后半部分和第二乐句拉宽了和声声部的节奏,第三乐句的和声声部紧接着第二乐句的“7”音继续做级进下行,然后第二小节参照第一乐句的编配,即根据和声加入一个变化长音“#5”音,增加和声色彩,再过渡到“6”音,与主旋律形成一个稳定的三度和弦。最后第四乐句和主旋律短暂汇合后再级进下行,以一个三度和声的稳定方式收尾。整体绵延起伏呈波浪状,“托”举住主旋律,让歌曲更具可听性。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